中华道藏(道人家)
三洞真经
洞真上清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四种)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
太上飞步五星经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宝箓
北斗九皇隐讳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太上洞房内经注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上清七圣玄纪经
真诰
登真隐诀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握中诀
上清修行秘诀(拟)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紫文行事决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
上清修身要事经
上清修行经诀
上清仙府琼林经
太清真人络命诀
洞真金房度命绿字回年三华宝曜内真上经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上清大洞九宫朝修秘诀上道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经秘诀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紫书箓传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青牙始生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上清诸真章颂
高上玉宸忧乐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
上清金章十二篇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
诸真歌颂
众仙赞颂灵章
上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明鉴要经
太上明鉴真经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含象鉴剑图
上清佩符文诀(五种)(青券诀、白券诀、绛券诀、黑券诀、黄券诀)
上清豁落七元符
上清高胜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太玄八景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道迹灵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上清三尊谱录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七域修真证品图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玉清上宫科太真文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
洞真太上仓元上箓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
洞真上清龙飞九道尺素隐诀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
大洞玉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大洞金华玉经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洞真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内真经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玉经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
洞真太微金虎真符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上清八道秘言图
上清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曲素诀辞箓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元始耀光金虎凤文章宝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
洞玄灵宝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校对一次)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注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上品戒经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录简文威仪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四种)
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
云篆度人妙经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灵宝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芝草品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敦煌本)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包含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敦煌本)
太上洞真贤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
+
首页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经名: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朝。原为《八素真经诀》之一,后分出单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太极四真人,谘太上大道君曰:服日月之精,奔二景之妙,妙极之宝,宝之最高,降生神丹,三合成德,谨已闻命。道足止此乎? 太上答曰:善哉要问,利益一切矣。凡学得道,皆由积善,其间方术,内外辅成。吐纳餐服,皆方术也。三智五慧,皆善行也。善行不立,方术无验,验亦不久,久必灭身。上士高才,先立善行,然后方术。方术巨多,多亦无数,精粗有阶,虽各因缘,缘粗至妙,妙极三合,在此日月神丹。欲速得效,务行万善,万善不可顿行,行之亦不知其要,要在三五,三五得之,万善自立。其数虽不倅足,其间可得修方。方术与善,动静兼行,行之积久,不过九年,必获神通,登圣真矣。 真人稽首,重请问曰:三五之要,可得闻乎? 太上答曰:可得闻耳,非人勿传。三者智也,五者慧也。三智者,知天、知地、知人也。知人法地,安静为本;知地法天,和顺为基;知天法道,动不累寂。寂常湛存,动应利物,利益一切,不名不矜,不劳不虑,不厌不辞,此知明了。了然无疑,与日合德,故号三智。智者,知也。知此三才,才堪行道。道者,通也。仁义礼知信,五者同不壅,不壅则通,通济无极。物我相生,生生最急,急行不怠,决解无疑,利益无穷,故号五慧。五慧合三智,三智通五慧,慧智无极,智慧无崖,忘滞得通,长生无死,由於三五。万善相成,各有经戒,科法威仪,天文地章,人理分明,父以教子,君以勑臣,师训弟子,卑亦献尊。无心故忘言,有心则相益,益彼不以为功,功忘名为上德,德得上道,常得无失,学者之极,极此宗源也。 真人又请问曰:无上妙旨,方愿宣行,上以化下,下以敬上,师资之宜,经卷互有,或前或后,或在中篇,或别科仪,或传口诀,世代不同,家殊国异,繁省既并,施用多疑,不敢意断,回遑移辰,白日易去,寸阴难留,修行乖体,增罪加尤,救之无方,俯仰惭惧,归命天尊,天尊曲愍,的然要旨,特乞戒言。 太上答曰:学必须师,师口为定,诸文修忘,多少参差尽意,岂得具言乎。方演化利益群生,群生有心,急宜奖就,辄说要诀,善自详量,以时消息,勿背宗源耳。真人欢喜,稽首奉命。 太上曰:所以贵人与天地等者,谓其能相教导也。先学悟后觉,反流归一源,舍苦即乐,可贵可尊。故得道仙真,未极大圣者,后皆发心立愿,缘运垂感,更生人中,赞扬妙法,积德累功,乃登大圣。大圣之资,资於行教,教训严明,治邪以正,慈悲喜舍,四等宣通。不能尔者,虽日夜诵经,佩服符气,劳多获少。欲成大乘,大乘以溥济为先,溥济以开化为急,急教众生,守一存三,行五无湥必究大乘。其中小识,不堪大方,方其小者,依任与之。行藏在师,师明无谬,精加内省,勿妄唱为,为己为物,后身身先。自非深智洞慧之人,不可与之言斯道矣。行化之时,先诚所习,所习有验,虽未究竟,粗可救急,急便行之,待备则功不进,求备则无期矣。求备有期,在乎并行,并行并习,并习并验,验不即者,久久自征,自征数满,满则得道。得道极修,不可即登,虽不可即登,当稍稍行习。习之以时,行之会运,运之未会,不可强时。易失可亏,亏时强运,劳而致弊,得时逢运,逸而保全。全德之人,不失时运,时运不是,上下相疑,内外精忌,阴阳相伤,此不可冒犯。犯之考深,幽显得罪,不可解除,欲免斯祸,谛识运时。四序五行,相续不绝,依时修习,无暂懈退,感至运开,各有其法。三洞诸经,法法不同,运兴则用,运衰则舍,不得轻慢,敬与用平,运有行藏,道无轻重也。化身化家,化乡化国,化天下,天下不相许,与勿犯之,国乡家身,皆同一法。身习不宜,亦莫苦强,苦强致敝,退败成灾,坠陷地狱,永隔天堂,人身尚不可得,何冀乎仙真。真人之学,自试为先,先习某所受事,可则进,不可则止。止不为恶,更思因缘,因缘未深,徐密又进,进可则前,不可又已。已重首过,惭愧屏营,不得对退,与他言之。默复潜习,一事三为,三为不可,可更易方。方法无数,随受施行,行化化身,然后及物,自一身及天下,至于无央。天下皆同,密行此术,此术练心,心练质易,质易心精,成真有期矣。 凡行妙化,当先化身,化身者先志道。道在心中,心中存道,道不可见,心不可忘,不忘心者,存道坚正,正道在心,心事不怀,邪不敢干,名之为志,志道至坚,成於事也。何由自坚,坚由大慈,慈爱一切,不异己身,身不损物,物不损身,一切含炁,木草壤灰,皆如己身,念之如子,不生轻慢意,不起伤彼心,心恒念之,与己同存。有识愿其进道,无识愿其识生,此应天德,万善之先,久行朗达,与日月并明也。 凡行妙化,先当化身,化身者先志道,志道已,次守德。德在识中,识中有神,神识笃道,守德成真,真人所习,习善不忘,忆之无遗,名之为识,识善行慈,生生为始,次用俭慎,慎终如始,无败无杂,号曰真人。谨密不忘,动身隐静,为事出则应时,时去即沦,不滞乎物。声色不能污,劳辱不能累,处富贵时,不积不傲,不骄不奢,不华不耀;在贫贱日,不谄不佞,不矫不偷,不唝不嗃。居中有常,厚薄取衷,潜光布实,持节用敬,节有尊贵之报,实光招洞真之果,修俭不休,与日月合德也。 凡行妙化,先当化身,化身者先志道,次守德,终谦卑。卑者,知也、移也、底也。识神有知道、知德,道尊德贵,不可妄求,求之以谦,卑以自牧,位势在前,退身在后。次第在后,无觊於前,恒居众下,底极之乡,人所不竞,俗所不营,止而不闷,思道益坚,守德弥固。群生所伏,凡所不能,己独能之,超群出众,神明所矜,正真所佑,移下升高,自地登天,舍凡入圣,遂成大智慧之源,一切所宗,天人所仰。由平退身,度人致能,居后反前,谦让更得,不静最雄,不敢为先,自之先达,人中之尊,天地齐一,白日登晨。星辰之极,三智之实,实在慈俭,不敢为先,智之妙也。 凡行妙化,先当化身,化身者习三智,三智已,遵五慧。五慧者,仁礼信义智也。三智洞者,包乎五慧,五慧中智,即是三智。学习未究,三智未相包,修行未通,五慧未相一。故立名有殊,三五成异。然则五慧中智,智未极也,极则在三同一,一同无复五矣。仁礼信义,亦有智分,智分在四,四故得成,四无此智,不能立也。四有少分,故不受智名,智分居多,故与四德为五,五德相通,平等无偏。无偏则无复五名,名元则与三智为一。三智初一,一就五焉,号为六通,洞达之后,又无三焉。三五既吻,谓之七觉,觉悟了然,究竟无极。有数无数,朗彻无碍,分之则分,合之则合,合不累分,分不累合,合则总称曰一,分则略名为七。七阶示渐,引末归源,识神生知,是其一也;知而能见,是其二也;见而能从,是其三也;从而能习,是其四也;习而能坚,是其五也;坚而能成,是其六也;成而不居,是其七也。七觉七阶,由乎一觉,觉有浅深,次第为七,过此以往,洞入道源。八达无穷,非言所说,说不能穷,默识自了。默识自了,其言自忘,忘言得道,道之上也。 凡行妙化,先当化身,化身者遵五慧。仁者好生恶杀,救败护成,禁忌杀伤,隔绝嫉妬,能和合阴阳,放生度死,慈悲慊款,念念弗忘,积仁长寿,遂登神仙。神仙所贵,贵乎相生,生长不绝,隐显相传,传行有气,气质有名。名仁者主木,木生火,火为礼。礼者恭敬内外,揖拜有仪,崇仰三尊,贵养重和,禁忌骄慢,断绝贪淫,能清贞廉洁,久则神仙。火生土,土为信。信者中实不妄,誓无负违,禁忌虚诈,欺内者诛,能心口相应,孚谅有征,笃厚诚实,久则神仙。土生金,金为义。义则明断是非,赏善罚恶,去邪就正,决嫌定疑,舍财不盗,抑猛佑赢,禁忌迷惑,邪见狐疑,强梁自用,窃夺公私,能奖福遏祸,治乱止暴,清素博赡,久则神仙。金生水,水为智。智者一切知了,分别真伪,禁忌奸邪,愚痴执滞,能清平洞彻,勤学教人,善诱无倦,久则神仙。五德偏多,有功有罪,有进有退,更相补赎。多善受福,多恶受祸,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所召未专,善恶回换,虽福至天堂,尚有退落,祸入地狱,亦有超升。皆非学道之俦,正是流俗之侣,粗知信向,不能得真。真仙之道,付上士志人,志人上志,皆好学真仙,懃习三智,精修五慧。三智平等俱行,不偏不着,积久周通,克登上圣,与道合真,更相传授,必得其人。学不知三五,徒自劳苦耳。知者秘之,密行勿泄也。 凡行妙化,先当化身,化身者先受法。受法不斋,率尔传付,或斋戒不精,信物不备,或协势强求,不遵师法,或因缘遇得,不寻明师,或玄盟不洗,信物不输,初欲修行,俄便废弃,或更狐疑,訾毁敞露,形言丑恶,秽辱万端,或秘之不解,无意研寻,供养违科,施置非所,轻慢灵文,苟存我有,或夺或乞,窃览妄行。犯此诸罪,风刀无原,急宜解谢,洗心浣肠,归命青童,礼拜首愆,三年不替,罪必被原,后不重犯,乃得行经。若相命未合,由功德未充,唯存青童,开通心识,解咎殃之结,降洞朗之明,使究了玄义,自照因缘,修行速验,克成上真也。 存青童君法 东海之中方诸之山,本名东垄东华之宫,周回三千里,有六门。 东门名青华门,门郎姓立,名伯渊,主学仙簿录所经。 南门名神华玉门,门郎姓王,名祖思,主真人飞仙出入。 西门名玉洞门,门郎姓康,名尚节,主高上众真玉皇、三十九帝、二十四玉真、西龟王母出入。 北门名玉阴门,门郎姓史,名少业,主真仙及始学者,纪纠退降所经。 东南门名天关门,门郎姓文,名五车,主人宿命因缘簿录,得仙所由。 东北门名寒水门,门郎姓重,名林都,主鬼爽转叙所经。 右六门,治天东垄,山门有师子、巨狩各三百,卫门门将各三千。学道之人,先知门名次弟,有知者则不死,名奏青宫。入室烧香,恒存门名,及门郎姓字,九年得乘云,升入六门也。 六门内有三宫,第一宫名方诸青宫,上相青童所治。 第二宫名玉保青宫,上相大司马高晨师所治。 第三宫名玉华青宫,东海青华小童所治。 右三宫,内宫并有玉树数百株,上有鹍鸡、凤凰、九色之鸟,下有芝草、玉井自生之泉,饮之寿同三光。师子、天兽,辅卫墙外。 凡学道未成,皆由罪障,当清斋烧香,谢罪请福。以丁卯日时,出於露地,雨则住堂,注心东向,叩齿三通,闭目存见三宫,念上相青童君,在方诸青宫之内,金殿琼房之裹,众真侍女三千人,直卫左右,玄辉自映,神灼自明,青霞荫其上,紫霄绕其间。宫北殿上有玉格,格上有学仙簿,录玄名年月,金简玉札有十万篇,领仙郎典之。想我名存中,谛存良久,然后见青童君姿貌光彩,焕烂炜烨,坚心敛手,称位姓名,今至心归命上相青童君,仍礼三拜。拜毕,仍伏密叩搏各三,密言:乞赦小生某,先后深愆重罪,开心悟意,使解了玄经,自识宿命,速成神仙,家门兴隆,道德流布。毕,又礼三拜,三叩搏止。亦可向北,六十日一行礼。至於存思,恒在心也。若不能得丁卯日,余卯皆可用。又不能六十日一行,亦可四时为之。为之疏者,罪积难积,不精不改,徒劳增尤。必能至到年一行之疏而慊实,胜於数而浮虚。自非六十日一修,皆一礼三百六十拜,至三千六百拜止。若体不甚疲,可一日一夜十二时行之,一时礼三百拜,合三千六百也。礼后思过改之,勿复重犯,存善行之,不得暂休,如此三年,三尊降现矣。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管理员
2023年5月9日 17:15
293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