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道人家)
三洞真经
洞真上清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四种)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
太上飞步五星经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宝箓
北斗九皇隐讳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太上洞房内经注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上清七圣玄纪经
真诰
登真隐诀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握中诀
上清修行秘诀(拟)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紫文行事决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
上清修身要事经
上清修行经诀
上清仙府琼林经
太清真人络命诀
洞真金房度命绿字回年三华宝曜内真上经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上清大洞九宫朝修秘诀上道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经秘诀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紫书箓传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青牙始生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上清诸真章颂
高上玉宸忧乐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
上清金章十二篇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
诸真歌颂
众仙赞颂灵章
上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明鉴要经
太上明鉴真经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含象鉴剑图
上清佩符文诀(五种)(青券诀、白券诀、绛券诀、黑券诀、黄券诀)
上清豁落七元符
上清高胜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太玄八景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道迹灵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上清三尊谱录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七域修真证品图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玉清上宫科太真文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
洞真太上仓元上箓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
洞真上清龙飞九道尺素隐诀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
大洞玉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大洞金华玉经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洞真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内真经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玉经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
洞真太微金虎真符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上清八道秘言图
上清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曲素诀辞箓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元始耀光金虎凤文章宝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
洞玄灵宝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校对一次)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注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上品戒经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录简文威仪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四种)
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
云篆度人妙经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灵宝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芝草品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敦煌本)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包含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敦煌本)
太上洞真贤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
+
首页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经名: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简称《大丹隐书》。撰人不详,约出放东晋。系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一名三元浩篇 紫微夫人初受此经时,先作此诵曰: 绛景浮玄晨,紫轩乘云征。仰超金阙内,俯眄西华城。东霞启五晖,神元焕七灵。翳映纪三烛,流任自齐冥。风鼓空洞宇,香烟散玉庭。手携织女舞,双衿落锦青。左徊文羽旗,华盖随云倾。宴寝九庭外,是非不我营。抱空泥丸内,天姿与日婴,岂同□秽中,惨惨无聊生。扶桑翠空峰,朱灵葩微明。沧台宵虚上,四观映高清。飞景控紫轮,三素辔丹軿。偃宴太帝馆,敖曹阿母庭。濯漱碧濑波,提契玉醴罂。曲晨乘风扇,瑶飙时下倾。暂适圯蔼中,回驾泛良贞。玄会自相要,流浪任玄冥。始知荣辱辛,方悟忧促龄。曲室可清净,颐真待日成。何为讲当涂,百痾从是生。 紫微夫人姓王,讳清娥,字愈音云,是西王母第二十四女。紫微宫在北溟外羽明野玄垄山,玄垄山在昆仑山之东北。紫微说阿母言曰:欲存服日月炁者,当知日月景象。日圆形而方景,月方精而圆象,景藏形内,精隐象中,景赤象黄,是为日月之魂。若知其道,乃可以吐纳流霞耳。服日炁之法以平旦,采月华以夜半,存之去面前九寸,令光景照我泥丸,下及五藏,洞彻一形,引炁入口,光色蔚明,良久乃毕,常得长生。 右中侯夫人说紫微讳字。 《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如是宝经,藏之太上六合紫房之内,南极元君主之,故曰太丹隐书。此书一名帝君七化变景九形,一名太一三度帝宝五精,一名帝一混合三五立成。各四时宝焉,故总合太一之经也。子若有之者不死,奉之者长生,存之者神仙,懃之者真灵矣。太一虚生上玄道君,命太极真人遣玉华玉女九人、金华晨童七人,侍卫洞真玄经,营护有经者身,拥济佩符者魂。玉童玉女记诸罪福,言功恋修者。子有是经,当立密屋,寝处不杂,宣通冥会,以期真炁。又常烧香左右,数自沐浴,默尔存神,人莫觉焉。 太极真人三春记,书曰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三夏记,书曰帝君七化变景九形;三秋记,书曰太一三度帝宝五精;三冬记,书曰帝一混合三五立成。故四时异号,随节常生,所谓混合万变,不居一名,是为至道之书,以致真灵也。夫学道而无太一,犹视瞻之无两跟;存念而无太一,犹胸腹之失五藏;御神而无太一,犹起行之无四支;立身而无太一,犹尸僵而无炁矣。是为此经,开通万神,生成魂津,千涂百径,须太一而立一人焉。若学无师者,徒自烦劳也。今别复撰此经之波流,钞出其外际,未陈幽妙,靡该秘唱,名为太一别诀。如有可寻,以悟始涉末,令顿开深源者也。自使别诀微行於学者,涉粗迹以玉觉焉。至於幽玄内构,合奇万津,流会真神,混合灵府,伟灿于神景之变,发曜于造化之外,焕如圆曜,寂如太无,郁起而空洞结云,凝思而千年继夜,可谓微乎深哉。太一之爱也,皆理竭於此经,事悉於洞玄者矣。 夫人者,受生於天魂,结成於元灵,转轮九炁,挺命太一,开关三道,积神幽官,所以玄液七缠,流津敷泽,日月映其六虚,口目运其神器,云行雨施,德拟天地,胞胎内生,五因来具,立人之道,其如此也。故五因者,是五神也。故三道者,是三真也。夫五神,天之魂也;三真,天之道;九炁,天之胎;太一,天之源;日月,天之眼;玄液,天之润;六虚,天之光;幽宫,天之府;神器,天之化;元灵,帝之变。凡此言九炁者,乃混合帝君之变,变而化九,是谓九宫,混变而同一矣。夫兆欲修己求生,当从所生之宗。所生之宗,谓元父、玄母也。元父主炁,化理帝先;玄母主精,变结胞胎。精炁相成,如阴阳相生,云行兆己,道合无名,数起三五,兆始禀形,七九既匝,兆体乃成,和合三五,七九洞冥,象帝之先,当须帝营,天皇之功,九变为灵,功成人体,体与神并,神去则死,神守则生。是以三元为道之始,帝君为道之根,太一为道之变,九天为道之神,九宫为道之宅,玄田为道之圃,玄液为道之津。修之三年,可以照镜三田,以致神仙,朝适六合,夕守泥丸,坚执胎精,心中常欢。后学之子,须此为缘,见是经者,始可与言九黑陶注,太一运神矣。子既得为人,人亦众矣,自无太一灵简,三元金名,司命隐符,五老紫籍,虽受天炁而生,皆不得闻见至道矣。子又无玄宫紫札,上皇宝名,太一玉箓,东华隐图,三元铭神,太帝参魂者,虽受天之性,既得暂闻至道矣。亦不能修为,为不能久,久而不固,固而不专,专而不能洞也。适可隐存五岳,登行常生之涂耳,不得八景超宵,浮烟控晖,飞腾虚羽,踊跃太无矣。子又无琼台羽札流云五校太一金阁五皇隐箓、后圣七符空山石函丹台素章、玄黄五行天母抱图、太上圆名保真秀炁九炼神躯之录者,皆不得见洞真玄经,睹帝一之变,又不得闻消魔神虎智慧之咏,又不得闻太上隐书八素之辞,又不得闻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金真玉光豁落七元也。夫至道之经,幽幽冥冥,唯在勤心存念,注心冥会,然后灵以启运,神以密感,九神合聚,太一书简,徐乃得闻玄妙之门,生命之本源,微乎玄矣,可不勖之哉。 存念太一,混合帝先,雄雌守神,灌流浩清,常使九天顺炁,则一合九成也。夫洞真其要也,则一体常存,津血自生,雄镇命户,雌守神室,太一无离,与天同时。故太上隐符曰:存其雄,守其雌,乃天地不能弥也。既存之焉,则五神守宅,五藏生华,灵栖绛宫,帝镇泥丸,百神坚固,胎塞命门,久则三一之神夕见,太一帝先晨降,并见形於子之寝处也。子当清洁斋净,断绝外事,杜塞邪径,节诸人物,罕为修诣,精心在一,晨夕修道,孜孜不替,沐浴五香,别静一室,烧香左右,以期真炁。 夫太一之道,尤忌见血腥臭臊殗秽之炁,若泣涕堕落,则帝君悲扰,哭声发口,则太一凝结。太一凝结者,九炁止而不变,三一悲而不摄。九炁不变,则三一亦结,结滞日积,则生炁泄出,而故炁运入。故炁运入,将病将死之始也。是以真人谓哭音为死绝之声,谓泣涕为漏精之津,可不慎避之哉。若一见死尸,及积日哀哭者,则帝君获罪,谪於太上,太一受考,谴於玄虚也。未及三年,子必亡矣。诸不受太上之道者,自不得同之於学生也。所以至忌哀哭殗秽忧泪之感,以为太一帝君之精思也。又不得临见死尸,自受书之后,若见四十九尸者,皆不得长生,必中道绝命。若见二十四尸者,则当暂过太阴,然后起仙。以为死尸之形,既眄於两眼,尸鬼之胎,亦滞缠於人思,人思所存,记於绛宫,绛宫所识,虽忘犹存,宜渐归身显尸,塞思记之眼故也。子厚慎之哉。见血尸丧殗秽哀哭泣涕,皆太一之至忌也。若常斋净,则存思易感,精神立会,太一镇命,欢欣混合,行之一十八年,白日升天。此真人回老反婴之道也。 常当沐浴五香。五香者,青木香也。青木华叶五节,五五相结,故曰五香之草也。辟恶气,检魂魄,制鬼烟,致灵迹,以其有五五之节,所以为益於人耶。此香多生沧浪之东,故东方之神人,名之为青木之香焉。又云:烧青木香,及熏陆安息胶於寝处头首之间者,以开通五浊之见,止地上魔邪之气,直上冲天四十里。此香之烟也,破浊见之炁,开却邪秽之雾,故天人玉女、太一帝皇,随香炁中而来下,憩子之面目间焉。烧香夜半时,亦常存而为之,勿废忘也。 存三一,守太一,精洞房,会帝君,则化生九灵,於子形中,辅子之神明,成子之仙真,保子之长生,固子之胎魂也。白元、无英、桃康、司命、太一,混合五神,捧籍列符。五神各有所主,混合九变,三五洞化,於是三宫镇真,百节受灵,帝君宝籍,宿命无倾,周旋虚烟,启通玄精,二十四真忽然而生,上开上元,下开八冥,左朝六甲,右使六丁,玉华引日,太一并形,千乘万骑,举身登晨,白日升天。 真人修是太一之道者,皆得三天之举,故曰举身登晨,白日升天。以鸡呜时晨登空无,比日之中,到于三天之上。日之正中为白日,鸡呜之始为登晨,是以存太一混合,多用鹦呜及生炁时也。子有太一洞真玄经者,别为囊笈,封以宝器,盛之机上,每事朝拜,如奉君父。若所作所向,必先启白再拜,三密呼太一九君名字,因言所欲求乞,梦应以占吉凶,其心精到者,卧觉之时,立有感效也。若宜诵习施行看省者,别写一通,以谨案之。至於机上之经,以为尊宝。 三元隐化,则成三宫,宫名太清、太素、太和是也。三三则九,故有三丹田,又有三洞房,合上三元,其则九宫。九天九宫中有九神,是谓天皇九魂,变成九炁,化为九神,各治一宫,故曰九宫。太清中有太素、太和,洞房中有明堂、绛宫,是曰六府。上曰天府,下曰洞台。三五之号,其位不同。一曰太清之中,则三五帝君,二曰三一丹田神。又五者,符籍之神,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康君是也,合而名为三五,三五各有宫室。若三真各安在其宫,五神上见帝君。帝君左有元老丈人、右有玄一老君。此则无极之中所谓九君,上一则真一也。九君所谓天之魂,自然成真之子也,以为兆神者也。若兆知精存九君,深思三真,必能以兆一体,周旋三五之中,反覆七九之裹,使天帝之灵魂,常治在兆己,五神捧籍,周而复始,必将白日登度,何但不死而已哉。 帝君混化,周旋三五,太一万变,结成七九,其数合二十四也。天有二十四炁,炁之上化也。变而则成真人,人亦禀之,故体有二十四神,神有千乘万骑,云行八极之中。子若思存念之,慎勿忘,可以辟死求生,上超十方,於是神安炁洞,上与天通,越出地户,过度天门,隐息四维,七星散分,飞行云房,日月殖根,守金藏玉,制御万神,仙王何人,我已成其真矣。此隐存之道也,并有经诀,在上皇中极宝景篇中。子既有之,不得妄传,必须歃誓,审人乃宣。帝一道尊,七九万化,所谓一变万千,七九复还,天道不远,三五复反。子知一尊,长生飞仙,子知三五,横行天下。不知一尊,虽生无根,不知三五,身归於土。斯言信也。 《大洞真经》曰:天有九魂,不可不分,道有三真,不可去身,帝一变景,万化以臻,流珠停晖,紫霞踊烟,七度回路,三光映真,太上精符,相与为亲。斯言妙也。 又《高上神霄经》曰:魂生无中,布在九宫,道出三极,常游绛宫,三宫合化,是为紫房,紫房所在,先由明堂,兆能知之,当开金门。金门,洞房之内也。又曰:混而合之,出入帝方,三五合一,必成仙王。此谓混合之时,三真五神之道也。帝方,太清域也。故《大洞真经中篇》曰:二老在左右方,帝魂不可不分,三九变其上下,太一立其中根,五神奉我生籍,司命塞我死门,九宫合而为一,六合总而内真也。此言谓分别其宫室,混合其变化。此道是太上宝行,长生根本,立人之帝先,为道之元始,生府之仙宗,帝籍之秘章,洞真之奇妙,九宫之要经也。 《九真中经》曰:九魂离合,三光同晖,天皇在元,紫烟霏霏,五神奉图,性命不亏,变入九宫,帔服朱衣,腰带虎章,流云绣帔,帏帔瓓斑,五色徘徊,日月照察,侠以东西,神庭内体,以除渴饥,三五复反,转藏营机,周流太一,生均两仪。谓天皇在太清中,太一受哺养,五神奉符籍之时,学者存日月以侠照也。此中经一篇,指说太一之名事,故记出焉。 夜半生炁时,若鸡呜时,正卧闭目微炁,存左目中出日,右目中出月,并径九寸,在两耳之上。两耳之上,名为六合高窗也。令日月使照一身,内彻泥丸,下照五藏、肠胃之中,皆觉见了了,洞彻内外。令一身与日月光共合,良久毕,叩齿九通,咽液九过,乃微祝曰: 太上玄一,九皇吐精,三五七变,洞观幽冥,日月垂光,下彻神庭,侠照六合,太一黄宁,帝君命简,金书不倾,五老奉符,天地同诚,使我不死,以致真灵,遏万邪,祸害灭平,上朝天皇,还老反婴,太帝有制,百神敬听。毕,乃开目。名为日月炼根,三元校魂,以制御形神,辟诸鬼炁之来侵,使兆长生不死,夕夕存之矣。又存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共合神庭之中,却上入明堂之中,化生黄英之醴,下流口中,九咽之,以哺太一。常以生炁时存之毕微咒曰: 日月上精,黄水月华,太一来饮,神光高罗,使我长生,天地同柯。毕。五日行之。 口中舌上为神庭,存日月既毕,因动舌,觉有黄泉如紫金色,从舌上出,上流却入明堂之中,名为黄英之醴也。存思之时,当闭目绝念。 常以月朔之夕,生炁之时,安卧闭目向上,心存二十四星,星大一寸,如相连结之状。又存一星之中,辄有一人,合二十四人,人皆如小儿始生之状,无衣服也。於是二十四星,直从天上虚空中来下,回绕一身外三匝。三匝毕,以次咽以入口中,凡作二十四咽,咽时辄觉吞一星也。觉从口中径至脐中,脐中名曰受命之宫也。又觉星光照一腹内,洞彻五藏。又存星光化为二十四真人,并吐黄炁如烟,以布满脐中,郁郁然洞彻内外也。良久,微咒曰: 二十四真,回入黄庭,口吐黄炁,二十四星,灌我命门,百神受灵,使我骨强。魂魄安宁,五藏受符,天地相倾。毕。名曰真炁入守命门,以辟灾祸百鬼之疾,令人长生不死。 太无混合,以象一灵虚生之子,以为上帝君。又居泥丸之帝,以为三一之尊帝,尊帝者,是虚生之子也。是谓三帝焉。太一受生,於空洞,变化乎八方,立景於三帝之间,流会乎万神之领,天地之尊,皆须太一而自运也。灵帝无太一,则玄虚不回炁,尊帝无太一,则三一不居其宫域。故太一之神,并五神以通用,上舍体於三帝,帝之为高,犹天皇帝君者也。等形九魂,魂生三五,三五合会,结成帝君。将帝之生也。受玄中上炁,三五离合之所挺焉。是以帝生於无极之表,玄成之中,见於太清之域,治在玉清紫微宫中,光曜五色,华盖九重,前洞泥丸,后开幽门,下临六合,上连紫云,百官宿卫,飞阁交通,玉殿朱陛,内有金房,中有太真,号曰天皇,凭虚而生,处无极之中,衣五色珠衣,冠九德晨冠,制御天冈,时乘玉龙六辔,超虚九道自通。此自然之精炁,众真之帝君,兆常思而诵之,可以为仙王。 太微中有三皇,一曰皇君,二曰天皇,三曰皇老。此皆三元之炁,自然混成之真也。三元各是一君,同在太清之中。太清有三宫,无上为天皇帝君之宫,左为太素宫,右为太和宫,三宫所在,泥丸之门,无极之内。故皇君御一,总持神刚;天皇统二,变景守形;皇老监三,维制万神;太一混合,成生兆身。於是三五分化,填满九宫。故太一之神,为化生之主也。 太素君元成老子,亦天之魂,治在太清之中,勾陈之内,常侍帝君,主真元之炁也。号曰大素君矣。太和君皇成老子,天之魄也,亦治太清勾陈之内,号曰太和君,常侍天帝,主胎元之气也。太素、太和二君,此天地之魂魄,生於自然?太素元成老子,太清之中常侍帝君;皇成老子,常侍天帝,出入紫微,正在昆仑,黄阙紫房,太一相参,混沌三炁,大道之根。子常思之,帝来长存。 以月二日、三日夜半,存元成皇老之法,安卧闭目,先思太极中皇帝君,次思左有元成老子,衣青衣,冠九华曜冠,左手持青芝,右手执青幡;次存右有太和君黄成老子,衣白衣,冠五华白冠,左手持金夜浆,右手持白幡,并在太极之中。太极之中有九名,太清中有五帝六府九官名,其域同一也。一曰太清,二曰太极,三曰太微,四曰紫房,五曰玄台,六曰帝堂,七曰天府,八曰黄宫,九曰玉京玄都。要而言之,从人项上直下一寸,为太极宫,太极宫方一寸耳。太极宫在六合宫之上。六合宫,太一之神居焉。从两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其明堂之北,洞房之南,两眉之间上一寸,为六合宫。六合宫方一寸。 存三真人毕,又存我魂一人,如我之状,上入太极宫中,二老因授青芝、金液浆见与,以次存食青芝而饮浆。青芝似莲华,浆似美酒耳。饮食都毕,乃己存再拜帝君之前,而言曰: 今日告青帝君在庭,赐以神芝、金液玉浆,二老度籍,太一奉章,长生久视,寿命未央。又存帝君答曰:幸哉,奉时月二日、三日复来。毕,因以取服。名曰受帝之药於紫房之中也。故《消魔经》曰:魂可求食,上诣太极,二老授命,帝君之力,是此谓也。存思太极之时,皆当从两眉间而入焉。两眉间为泥丸之玉门,名曰守寸,黄阙紫房矣。 常以本命日,或正月一日,或以六戊日正中,兆冠带入室,北向再拜,咒曰: 高皇帝君,太上玉晨,皇天元老,无上大道,曾孙王甲,愿帝君长安兆己紫房宫中。其夜人定时,入密室,正卧冥目上向,存念北斗太极中央大明星,精曜正黄光炁来下,存兆目前,引入口中,咽三十七过止。存使黄精和炁,填满太仓黄庭中下丹田,下至阴室地户,周行匝体,悉令毕至。乃又念紫房宫中有五人,欻象成五帝,天皇帝君正在中央,太一来上,当跪帝前,奉兆命藉,司命立后,除兆死录。存削去死录。死录,黑简白书也;生录,白简青书也。存见白玉之简,曾青之笔,司命进授此白简青笔於帝君,帝君伏南向而书之曰:某郡县乡里王甲,字乙,生简记年,长生上玄,所向如愿,为真为仙,天下见者,皆曰真人,太一可命,保护甲身,永养日月,寿百万年。 又心存籍简一枚,令长一寸,广五分耳。思念书,字,极令了了。又次存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五人,从六合宫中,上入紫房,入紫房中,各奉青玉案,案上各有一符,符各有青绿色,以呈帝君,帝君以次取符,付向者,共化之四帝。其一帝名曰雕梁际,字青平;其一帝名长来觉,字南和;其一帝名彰安幸,字西华;其一帝名保成曷,字北伐。存此四帝,并共读五符。读五符毕,因授以与兆,兆得符,即跪帝君前,以次服之。存一符令长一寸,广五分耳。即毕,又存四帝从虚空中,上升三天,临去各告兆曰:子能常存我名字者,则辟万害,长生不死,我太上之子,三元之内真,度汝命籍五符入形,故以永存天地,以致仙灵也。若春月也,则存青平帝,以青液之醴,盛以青玉椀一升,见与服之,服之毕,四帝俱上升三天也。若夏月也,则存南和帝,其四时仿此矣。所服之醴椀,亦随春夏秋冬之色耳。 又存帝君之左有玄一老子,服紫衣,建龙冠。又存帝君之右有三素老君,服锦衣,建虎冠。夫龙虎之冠,象如世间远游冠,而有龙虎之文章也。玄一老子名林虚夫,字灵时道。三素老君名牢张上,字神生道。二老并从正一仙人在后,其左仙人仲成子,一名帝宾,字四华:其右仙人曲文子,一名光坚,字灵和,服色衣冠亦如二老之状。毕,又存司命下至六合中,诣太一宫,司命合形太一,太一复上请帝君,度兆符籍。太一启帝君曰:符籍已度,司命合形,四帝赐醴,高上记生,乞得书名,出箓以付二老君。於是帝君忽於怀中出兆命籍,付左老子,又於怀中出兆五符,付右老君。二老受符籍,而言於帝君曰:某甲生录已定,长存世上,帝符五行上记太素宫。於是二老命二正一仙人仲成子、曲文子,赉某甲命籍五符,上诣玉清太素太上三元上清高玄诸君九天宫,宣令帝度某甲生籍,使得神仙,号曰真贤,二老有命,皆使记焉。於是二人赉兆符籍,由曰一于九天,良久都毕。又存司命、太一分形,各为一人,共游行太清,检御一体百神,上下既匝,各还其宫。名此为百神混合本命帝君大变之道。五帝定录之时,二老定生之会也。 混合本命之时,众事烦多,不能诣识者,可密室按文读而为之。其三一之神,泥丸丹田宫,别有天帝君,是紫房帝君之子也。混合本命时,先存在三一天帝、绛宫、命门三神,各安其宫,此宫别有三一经也。今所混合万变者,非三一之天帝也。三一天帝,自复有混合之时耳,别各有异法,法任不同也。 帝君主变,太一主生,司命主命,无英主精,白元主魂魄,桃康主神灵。人有五籍五符,禀之帝君,五神执之,各主其一,间关本命,除死上生。而无太一之事者,万不生也。虽复志道求生,精诚虚尽,亦无益也。纵复有至德天地,功显三官,柔仁之行,感彻万神,不知思存皇君,内修三五,还五籍奉五符,令太一诣帝君请兆求仙,终不能过度七九之中,上补仙官矣。诸帝一君二老,及三真五神名字,慎不可以示人,祸灭子门矣。太一宝诀,待盟乃传。宝诀者,洞真玄经也。先审其人,然后乃以金青为誓,以代敌血之盟也。又日日心存,常令三魂入在太极宫,与帝君周旋为佳也。又常以本命日、勿言恶事,当闭室存生之炁,得为善行,慎勿违之矣。 太一者,胞胎之精,变化之主。魂魄生於胎神,命气出於胞府,变合帝君,混化为人。故太一之神,生之母;帝君之尊,生之父。太一名务犹收,字归会昌,又一名解明,一名寄频。此三元洞玄内宝经之真名字,外诀杂钞云云之名,皆非实非真也。今此名字,甚不可告人,自知之者,长生不死,辟却万祸,能致神灵玉女来降已矣。夕夕当存太一在己身中六合宫,或存太一在兆左右,坐卧背向无不在也。皆以生炁时存之毕,咒曰: 太一之精,起於太清,魂魄受化,形影为灵,摄御百神,拘制三阳,帝君主烟,合真会昌,内安精炁,外禳灾殃,却除死籍,延命、水长,衣服老少,变易无常,常治六合,周旋绛宫,下达洞门,上到玄乡,混合三五,游息天庭,呼引日月,变化雌雄,摄兆符籍,胞胎之囊,死生之命,太一扶将。 存太一与兆形正同,衣服亦同也。是以兆之身常当斋洁而修盛,以求会景於太一也。衣服巾物,一不得假借於不同炁者,诸如此类,皆当慎之。子既不能服食去谷,精思研真矣,当节诸躁秽,腥血杂食荤辛之菜,一为禁绝。若能如此,少以愈矣,可以庶生命之长矣。 左无英公子,结精田之主,三元上炁之神,结精田於天精,精生归於三炁矣。故无英公子常摄精神之符命也。名玄元叔,字合符子,又一名元素君,一名神公子,常在玉房上清之内。夕夕存思之,毕,咒曰: 太上玉真,皇精相连,三元英炁,太玄紫晨,九霄挺明,五华生烟,黄阙金室,中有大神,握固流铃,首建华冠,紫盖回飙,龙文虎文,貌状婴儿,四灵同均,出丹入虚,合形帝君,呼阴召阳,天道有真,名曰玄元叔,号为无英君,周流九道,散化五常,生我扶我,与道长存。 右白元君者,或曰洞阳君也,主摄魂魄之炁、检御灵液之神。故魂魄生於九灵之宫,神液运於三炁之真,是以主御之者,号曰白元洞阳君,摄持魂魄之符命焉。白元君名郁灵标,字玄夷绝,又一名朱精,一名启成,治在玉堂上清之内。夕夕存思毕,咒曰: 太上神精,高清九君,三炁结变,正当神门,龙衣虎带,扶命还魂,腰佩玉书,黄晨华冠,把籍持符,呼吸混分,名曰郁灵,号曰白元,与我俱游,上到阳关,周旋九清,六合之中,下养精液,泥丸上元,百神扶将,各镇宝宫,检御既毕,还安黄房。 中央司命君者,或曰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摄寿夭之简札,太一变魂而符列司命,司命混合而对魂帝君。故司命之神,主典年寿魁柄长短之期,是以混合之大,以符籍而由之,故称丈人焉。名理明初,字玄度乡,一名神宗,一名灵华,白日治幽极宫,通御阴房,出入神庐两门中;夕治在玄室,地户之中,幽宫之下,六合宫之上一界中耳。阴房者,是鼻之两孔中也。司命出入,当由鼻孔,不从两眉间也。夕在玄室,为玉茎之中,地户亦为阴囊中也。若女子存之,令在阴门之内北极中。夕夕存思焉,存毕,咒曰: 皇一之魂,化成九宫,混合三真,变景帝庭,幽极玄户,中有天灵,周旋七运,百神合成,摄筹把算,司命之精,龙衣虎裙,冠巾七星,常在我已,安存我形,号为丈人,名曰理明,上通符命,使我长生,三元六府,万关调平,摄御灵炁,与兆合并,龙轮徘徊,共登太清,齐光日月,幽幽冥冥,刻命青录,天地俱倾。 命门桃君者,摄禀炁之命,此始炁之君也。还精归神,回精变白,合化规始,挺生立肇,寔天地之资元,阴阳之灵宗,金门玉关房户之宝,并制命於桃君之炁也。故太一还景,帝君合魂,还景者俱混同以万变,合魂者化精液而生生也。精变之始,由桃君而唱,以别男女之兆焉。桃君名孩道康,字合精延,一名命玉,一名胞根。白日治在金门五域之中,是为脐中命门,下丹田之宫也;夕治在六合中,太一之右焉。夕夕存思毕,乃祝曰: 玄元结精,虚无合烟,胞胎之结,阴阳之亲,太上三炁,下入兆身,百节受灵,万神各陈,混沌为一,名为桃君,形如始生,晖晖冲天,衣服五色,华彩风文,手执神符,合帝之魂,腰带虎书,赤巾丹冠,金林玉榻,正当命门,口吸精炁,强我骨节,右有神女,手把朱幡,左有玉童,书记帝言,阳黑左行,混变未分,阴炁右过,流行七旋,下至无下,上诣泥丸,常游九宫,出入幽门,摄炼魂魄,六府之间,领录万神,与我俱仙。 右三五混合化生五神之法。此五神者,禀五炁之大灵,符玄命之宗也。上生虚无,下结一身,身中之生生,须五神以起居焉。兆当夕夕存思而祝之焉。若不能暗讽,可白日按文而修之,不必夜半,要生炁时耳。夫三魂生於五神,三真出於五灵,故谓此道为混合三五之法焉。行之者长生不死,名此道曰北察明堂历神紫宫,生化三五朝胎上元者也。虽已得仙者,亦当行之,行之者常生也。存思之时,坐卧任意,若坐者得向本命为佳。若不能顿思五神者,可以次先存二神,后存三神,周而复始,先从太一始也。 夫精思存念,欲得至清至静幽房闲室,若山林之中,不与人接声,秽浊炁所不闻,乃可行之。先念三五混合之法讫,乃又闭目内视,叩齿九通,咽液九过,乃微咒曰: 九元之真,真有三田,云房金室,中有五灵,拘制威刚,变化幽冥,回匝玄镜,周纬天地,三五复反,混合太清,阳炁流润,化入无名,与我俱仙,上至神庭,日月相望,三光浑形,越出八极,头冠天精,左旋右顾,手把七星,隐身太微,元始炁并。 咒毕,又存五神各安坐其宫,五神并吐紫炁以缠我身,觉紫炁郁郁然也,内外冥合,手足不相见者,乃止。又存日月出我左右颊间,左日右月,二光洞照,於是紫炁豁然而除。又存日上入我口中,即食之,食之作味,九咽止。又存月入我脐中,当命门下,照阴室之间。又存我手把北斗七星之柄,戴以行步,入紫房太微宫中,见帝君。帝君曰:子之得神仙,子之得长年,我以子上青玉之符,书九有之天。我再拜曰:乞隐息太微,合景太一,列侍帝君,周旋灵室。帝君即召太一,太一来帝君前,我又入太一口中焉。合形一景,与太一共为一身体,良久都毕。名此为混合太清,化入无名,日月相望,手把七星,同形太一,隐身帝庭者也。 存念五神都毕,咒文内视所思都讫,乃开目啄齿五过,以左手第三指蹑鼻下人中七过,以右手第二指蹑两眉间九过,此为却辔三五七九,封制百神门户之法,令百神安兆宫室,三真固兆一体,五神守兆符命,帝君监兆万阙也。施行之毕,又祝曰: 三五相反天覆地始,我有五符、上归帝子,三元长留,营室之裹,五色 相通,方圆元纪,外禳百凶,内拘百史,三真扶我,五神护己,统御魁刚,使我不死。咒毕,存太一坐六合宫中,故与我合形同景也。乃还两手指放其所摄处,又以两手掩口,微咒曰: 太一告诸神,皆持阴阳关,不得妄去其宫室,当受对於帝君,一如三真法,二如九天命。此混合变化,所存所行都毕也。 太一常以甲午、丙午、戊午日日中时,下游绛宫,合形真人及兆身也。此是为三合己也,三真炁也,三浑化也。绛宫真人者,处心中之丹田,中元真人居其心中也。《三一经》具记其事矣。常以其日日中时,入室存太一下游绛宫,绛宫真人忽然与太一合形。次又存我入绛宫,忽然复与太一合形。於是绛宫之中,唯觉有太一之身,身形象服如兆体也。但令形细眇然,有似生孩之始耳。毕,又思存两鼻孔下,左有日,右有月,日中有黄精赤炁,月中有赤精黄炁。精者,二明之质也。色炁者,日月之烟也。二炁郁郁,来入绛宫,绛宫溢满,二气复上入洞房中,洞房中郁满,又下至黄庭中。黄庭中者,脐下三寸下丹田宫中也。二炁既满,又入填溢太仓中,二炁洞彻郁郁,积胃管中。存太一上行,正当胃管中,南向呼召下元丹田黄庭真人,衣黄衣,巾黄巾,与太一共坐,饮食精炁二十七咽。良久毕,存黄庭真人咒曰: 日月之华,黄赤二精,圆光合炁,上发大,明,三元饮食,太一受灵。又存太一与中元真人还入绛宫,黄庭真人还下丹田宫,太一与我合形,还六合宫。毕,兆咒曰: 太一帝君上勑三元,又为我勑制百神,百神按次相次留我一身,不得妄出入金门牢玉关。咒毕,又存乳下日月,从两鼻孔中上到洞房,洞房中有上一真人,天帝也。天帝是帝君之子,帝君治太极紫房,天帝治两眉间却入三寸为泥丸,丹田上宫;或治在两眉间却入二寸,为洞房宫也。存上一天帝,左右手各持日月,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天帝先食日月,兆当作十九咽。作十九咽毕,天帝吐气,气临太一六合宫中,觉紫烟满宫,太一吸取紫烟,作十九咽止。名曰混合三一帝,布日月精,变景三宫万神,常生者也。 九宫上一入帝室,三五合炁,其本一七,变入形相,保密五行参差同根节,此消魔中符,帝君之经也。谓三真相推而上登,五神禀帝魂而下分。常以甲子日夜半时,存太微紫房宫中,有一童子如婴孩之状,着朱衣,名干景精,字会元子,正当帝君之前,捧赤玉按,按上有兆五符及命籍也。又存太一从六合宫来上,在帝君之左。童子曰:符籍主生,万神皆听,甲乙之记,已书帝庭,请命太一,定甲之名。甲,兆名也。帝君曰:太一童子,百变入己,除死上生,周而复始,形内万真,一勑伯史。於是兆身及童子,并合入太 一形中,良久毕,又存太一还六合宫也。名曰混合童婴於始元之炁,化变太一於三真之际也。故《大洞真经》曰:太微小童,常在帝前,其名景精,其姓曰干,合形太一,被服朱丹,五符命籍,把持玉按,帝君所命,主通诸神,此之谓也。又《高上消魔经》曰:辛子景精,有神有威,合象三形,九道相推,衣服朱丹,步正参差,出入上元,太极内阶,知我者生,存我不衰,人无哭兆,恃赖辟非,欲知吾家处,密问太微。 此胎中童子变胞太一之魂也。知其名字者,天下万民无得哭兆之身也。常存之,辟非灾万祸,长生不死矣。施行变合之日,六甲皆佳,不必专用甲子日也。 太一五神奉五符奉五籍,上清帝君混合之道,求长生神仙之诀也。 右桃君符,以白为地,丹笔书之。 五帝内宝符,太一帝君混化合景之道也。可以本命日书五符,共盛着锦囊中带之。带之者长生不死。又常以本命之月中,有本命之日时,入室书五符,向王顿服。毕,咒曰: 太一五符,神籍记生,千年万岁,与天同龄,帝君把籍,命寿不倾。 若欲数服此符者,常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夜半生炁时为佳,或以秋分日夜半矣。上五籍奉五符混合帝君,常以本命日月、三月十五日、二十六日,夜半时生炁,取令一室清净,乃可行之。坐卧任意,坐则接手临目。临目者,常闭而不闭也。卧则闭目内视,两手拊心上,存帝君上在太极紫房宫中坐,存太微小童侍帝君后,又存太素元成老子侍帝君左,又存太和皇成老子侍帝君右,次存泥丸宫天帝君上入紫房,对帝君前。天帝者,三一之上真,帝君之子,泥丸洞房之宝神也。又存帝君,命天帝使召六合宫五神。五神者,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合五人,皆着朱衣绛巾,一神各捧一白玉桉,桉上有一符,长一寸,广五分,籍长五寸,广一寸。事事分别,各有所主,籍简在符之上也。存籍有乡里姓名,如上法。五神各奉,以诣天帝,天帝以次取着帝君前。毕,又存帝君命天、帝召兆,令上诣紫房。须臾,兆从左鼻孔中入,上诣紫房,到帝君前,帝君令兆桉次读籍。读籍毕,以奉天帝,天帝取奉帝君。帝君使兆以次服五符,毕。帝君有命天帝,命召绛宫中元丹田真人,又召下元命门真人,诣紫房中。须臾,二真人上诣紫房帝君前。此二真人者,是中心,脐下三一神也。 又存天帝,天帝以忽合帝君形中,觉从口中入,变而合一也。须臾,二老子又入帝君鼻两孔中。须臾,觉见绛宫、命门二真人,又入帝君口中。须臾,又觉见五神从帝君左耳孔中,入帝君六合中。又存觉兆身及太微童子,从帝君右耳孔中,入帝君六合中。都毕,帝君尔时独坐太微紫房宫中也。其所命召诸神,并已合形内,变入形於帝君前矣。存帝君咒曰: 太上玄清,天地同精,合景紫房,混化万生,五神三一,二老记名,太微童子,从兆反形。千千万亿,长年以宁,后帝而存,神仙玉清。毕,兆咒曰: 混合既毕,死籍已灭,天帝有命,不得忘失,百神帝君,各宝其室。於是乃开目,毕。此为五神奉符籍之时,魂神混合之道,兆精心思而存之焉。 右五籍五符混化必生券,以本命日日中时,朱书青纸,作此符一枚。夜半入室存思毕,服一枚,向本命之处也。余一枚,以铰刀中破,从上下黑沾处中分之,以一半付灶火中,以半付井水中。每至本命日辄行之,名曰保神长至之符,帝君记命之券也。 以白纸青笔书之,本命日旦,东向服之毕,咒曰: 帝君制命,九炁同烟,使我不死,又得飞仙,制命安形,太上之宾。 以白纸雌黄书之,本命日日中时,南向服之毕,南向咒曰: 太一明灵,帝君合形,斩灭三尸,魂魄安宁,长在天中,九命无倾,飞升帝前,七道五生。 以白纸丹笔书之,以本命日暮,向本命服之。服毕,咒: 天玄地黄,三魂在堂,天黄地玄,三魂在人,不黄不玄,帝君记年,不玄不黄,太一不忘,使我安形,万寿无疆。 右太一制三魂七魄宝命符,常以本命之月、本命之日、本命之时,朱书白纸,北向服之。若不知生月日时者,唯所知一耳,亦可以戊午日日中时服之。 右太上宝神招帝君符,以八节日日中时,朱书白纸服之毕,咒曰: 太上三玄,帝君在魂太一五灵,保魂安身,紫房有令,勑制百神。 帝君太一内精神符,合十二首,皆太上元精之炁也。至真至秘,不得妄传也。其别复有太一外诀符文,大异者,乃皆中矜帝昌经上符也。非此真者,用之无效,兆善敬慎之。 帝君讳逢凌梵,字履昌灵,一名七灵,一名神丈人,常治太极紫房中,端坐平正,貌如婴儿之状,常有紫炁覆其神形,衣五色华衣,巾日月之冠,左耳上有日,径九寸,右耳上有月,径一尺。日日夕夕常常自存之,此是帝君正形之时,非变化之为也。帝君口常咏一文曰: 微微深哉,玄首虚全,八风散景,变化冥渊,幽然绝洞,朗矣寄玄,七神徘徊,炼柔三魂,上帝用安,惠在兆身,兆身常斋,慎履飞尘,我则熙乐,保兹泥丸,血尸入目,秽炁纷纷,帝与太一,并命五神,弃官废宅,径升九天,子则忤矣,三命即颠,岂若寂静,与我缠绵。 此帝君之常吟咏太上虚室之神章也。子常当诵习之。其文以秽殗为急吾谓为冥矣。兆有知帝君名字者,忌,可不慎之。兆若有罪过,欲首谢求除罪者,夜半及日中入室,闭目端坐,北向存帝君在兆紫房中,存思如上。因又存兆身在紫房中,伏帝君前,内自陈□,并炁良久,匝令一身汗出,衣服沾蒸。如此者三过,自解罪目散也。汗匝一体毕,乃咒曰: 某甲有罪,上闻百神,乞度七九,水火之患,守命太一,拘济帝君,汗流一体,怖在三魂,恩惟太上,永令除患。毕,因三呼帝君名字。毕,乃开目。名曰帝君懈过之道,内谢五神,流汗为应矣。世人谢过,乃叩头搏颊,此外法也。若修此法,若修行三一守洞房,帝君奉太一者,慎不可以叩头搏颊也。夫人叩头者,惊三魂,扰泥丸,惨紫房,倾帝君也。夫人搏颊者,则坚胞结,束魄筋,太一悲,五神迂,乃大忌也。若所行所念,但心存叩头搏颊,亦内解於心中矣。仙人存心拜而已,不形屈也,吾谓为冥矣。 兆有知帝君名字者,长生不死,形不入地矣。慎不可以告人,告人则卫经玉童玉女去矣,非盟不传也。 常以庚申日日中入室,或用夜半,存思帝君在紫房中,帝君口吹一炁,辄成一人,凡作七吹炁,成七人。又存太一从六合中宫来,上诣帝君前,兆己从太一合形,为一人身耳。凡七吹炁成七人,太一及帝君又为二人,都合九人,名为七君、九君,领理血脉筋骨之道。存帝君有命咒曰: 第一白气君务玄子,第二青炁君按延昌,第三黑炁君赋来生,第四黄炁君祖明车,第五赤炁君焜离子,皆五方色衣,巾五方巾,从次诸神,不得杂错。第六上玄君高同生,第七下玄君叔火王,各朱衣黄巾,立吾后,抱图籍,奉五符。今命第一君主炁,第二君主血,第三君主精,第四君主液,第五君主神,第六君主魂,第七君主魄,太一君主髓脑,帝君主本命。按次相比,言功记过,刻除死名,长上青书,如天皇内令。於是帝君咒毕。 即又因口中吹出白炁三十过,炁满紫房,洞熏一身,一身冥合,如在云雾中。良久,豁然开目止。名为七君、九君校比一身,混合白炁,上固泥丸之道也。亦以此法除三尸七积之疾。 夫人生由胞胎以自变,禀血精以自成,故既生而胞胎更结,既成而血液不留。不留者,帝君混合,即已留住之矣。 胞胎有十二结节,盘固五内,五内滞阂,结不可解,节不可除。故人病也,由节滞也,人之死二由结固也。常以本命日,若八节日,上请帝君与太一混合,约制百神,而解胞中牢坚之结,盘根之死节也。 胞有十二结,内有十二节,节在结内。人不知解脱结节者,亦不免死矣,常解之者长生。胞上结一在泥丸中,二在口中,三在颊中,四在目中,此胞之四结在上部。胞中结一在五藏中,二在太仓中,三在大肠中,四在小肠中,此胞之四结在中部。胞下结一在膀胱中,二在阴中,三在后门中,四在两足中,此胞之四结在下部。解结之法,入室闭户存思,先读帝君以下百神名字,再过毕,乃按次解结。此法是帝君太一混合二十四神、解结除尸炁之道也。 兆以本命日、若八节日,日中夜半时任意也。正坐向本命之日方,接手端心,叩齿二十四通,咒曰:男生某甲,上启胞父胞母,始生之日,三积留血,化为十二大结,今本命之日,谨请三元之神、二十四真人,解三关十二结。请言所名: 东方青帝雕梁际,字青平; 南方赤帝长来觉,字南和; 西方白帝彰安幸,字西华; 北方黑帝保盛昌,字北伐。 玄一老子林虚夫,字灵时道。 三素老子牢张上,字神生道。 正一左仙人仲成子,一名帝宾,字四华。 正一右仙人曲文子,一名光坚,字灵和。 太微小童子干景精,字会元子,一名三矜交,一名对帝真。 上胎内真等,有九人,外合九炁,是为九君,为甲上解结,结在上关,四结解散,津血流源,长上生籍,永为天帝仙。 太一尊神务犹收,字归会昌,一名解明,一名寄频。 左无英公子玄元叔,字合符子,一名元素君,一名神公子。 右白元洞阳君郁灵摽,字玄夷绝,一名朱精,一名启成。 中央司命丈人君理明初,字玄度卿,一名神宗,一名灵华。 命门桃君孩道康,字合精延,一名命王,一名胞根。 泥丸天帝上一赤子玄凝天,字三元先,一名伯无上,一名伯史华。 泥丸天帝卿肇勒精,字仲玄生,一名起非,一名常扶。 绛宫心丹田宫中一元丹皇君神运珠,字子南丹,一名生上伯,一名史云拘。 绛宫辅皇中一卿中光坚,字四化灵,一名幽车伯,一名董史华。 中胎九真,是为九君,回灵九炁, 化入绛宫五藏大结,大肠小肠,皆当化散,四结分昌,中关调利,流注太仓,千灾万祸,一时灭亡,记上生录,永无灾殃。 命门下一黄庭元王始明精,字元阳昌,一名婴儿胎,一名伯史原。 黄庭保镇弼卿归上明,字谷下玄,一名承申伯,一名承光生。 第一胎中白炁君务玄子,字育常生。 第二结中青炁君按延昌,字合和婴。 第三节中黑炁君斌来生,字精上门。 第四胞中黄炁君祖名车,字神无极。 第五血中赤炁君混离子,字叔火坚。 第六上玄元父君高同生,字左回明。 第七下玄玄母君叔火王,字右回光。 下胎九君,胞胎内真,生化九炁,是为九魄。九魄精胞中节坚,使甲不寿中年,愿今日奉命,如往初生,乞得解散十二死根,名上玉籍,五符入身,下镇九炁,永得缠绵,上开九宫,下开九关。脱读再过,都毕,当和心下炁,勿令音啜而赛也。 又闭目存呼太极紫房天皇太帝君逢凌梵,字履昌灵,一名七灵,一名神丈人。如此咒之三。又存三九结解真君,东方青帝雕梁际等,讫玄母叔火王等二十七人,同着朱衣,巾黄巾。黄巾者,似远游冠之状也。貌如婴儿,无有长短。次引太极紫房,并北向,对太帝君而各长跪,其言曰: 上关雕梁际等九人,中关太一务犹收九人,下关下一黄庭始明精等九人,三九二十七人,即日缘炁内咽,上开三关,关有二十四结,结有二十四筋,筋即以断,结已解散,津血上冲,径满泥丸,玉液下顺,哺养百神,即日某甲名上帝籍,长生神仙。毕,又存太一名,兆上诣帝君前,帝君曰: 胞结已通,光内彻外,使尔长生,命不倾坠,汝可合我形中矣。帝君因开口,觉我忽入帝君口中,径到帝君六合宫中,帝君六合中又有太一神,名重冥空,字幽寥无,因告兆曰:可食日精矣。兆即取日精食之,作九咽止。须臾,见向二十七真人,皆在兆左右立,二十七真人曰:某甲胎籍已解,秽炁皆除,面已玉泽,体洞太虚,长生亿万,帝君同符。又存帝君咒曰: 天上同真,是甲之身,天上同灵,是甲之形。良久,都毕也。此为九君混合内化百神,解胞散结,开利三关,上合六合,并景帝君,变化命籍,炁镇泥丸,长生受符,方为天仙者也。存思都毕,乃更散发,更梳头解衣,更结衣,洗手足者。兆不能暗诵一二存念者,可入室按文施行之。帝君泥丸中,又有六合宫,宫中有帝皇太一君,名重冥空,字幽寥无,兆知之者,朽骨更生,五藏生华,终身不畏怖。畏怖之时,北向呼此名三过,咒曰: 罗阿重冥空雷风,幽寥无上生帝君,形佑兆,使无忧。毕,如与千人同旅。 太一帝君解三关十二结胞胎内符,以本命日,若八节日,欲施行解结时,先吞此符三枚,向本命处,以真朱书青竹中白膜也。白膜生於坚节之内,遂虚中而受灵者也,故书竹膜为解结之符文。 太一曰:人有三魂,利人之存,人有七魄,害人之命。七魄朝在人左目下,暮在人鼻人中下,学道者欲卧,先以右手爪按左目下及人中,各三七过,甚佳,制七魄之道。 帝君太一宝玄玉经,太上真人藏於五岳华房之内,非有仙籍者,不得闻见此也。见之者生,行之者仙。是故重为盟誓,来其天真,以防宣泄,流布离行耳。自天尊贵仙,然幽秘此道,非仙骨者不妄授此也,无至诚者不闻也。有经曰师,受者礼焉。经之传也,从师而受经,受经而用弟子之道也。传授之际,各斋七日,或十日,先后又告斋,各复一日也。古者盟誓,皆歃血断发,立坛告天,以为不宣示信人之约也。今自可以金青之陈,以代发肤之体耳。列於别静,祝启上皇。法用金镮三枚,鲜明赤而有光者,青帛三九尺,以代三契之盟,亦可相连为二十七尺耳。受书当写为两通,修一机一也,盟物备录,不得私用以自营也。 故太上中经曰:夫师因经业,故称之曰生受者,习焉以同其诚,推盟誓天,固神告灵,缠绵忧乐,义齐死生,於是始验克终,俱期仙庭矣。尔乃奉拜谘受,修盟曲室,尊卑以显三洁,分别孜孜之心,宝经藏密,慎行要言,诚存专一,保敬师经,方寸敢坠,如此始可与言神灵之交,道德之契矣。奉经而秘其道,行事而遵其誓,则以列名於玉简,书帝录於太极。若违其道也,则七祖受风刀之考,玄母受胎灵之害,身为下鬼,门亦烟灭,摙蒙山之石,以投积夜之河,悲夫,有心之子,其慎秘也哉。此太上真人契令,张天师演出於丹景经中,有是慎盟之书也。受太上帝君之道,用事如此,故记而修行焉。 金镮三枚,盟三元之誓。青缯二十七尺,x帛也。盟帝君二十四神人之誓也。 赤丝五两,以盟五神公子之誓也。 和香二裹,以为告灵交气之烟也。 笔一枚,纸一丈,丹一两,书盟也。 右五种物,以器盛之,不宣露也。皆受书者具之也。弟子写毕,乃赉书,及物,来诣师室而受书。受书毕,乃得施用耳。不盟受而窃行之者,案女青诏书,失两明也。受如不行者,有天火考也。行而不精宣泄者,有风刀灾考也。传非其人,七世父母受其考也。此玄都鬼律女青诏书之旨。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管理员
2023年5月9日 17:26
331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