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道人家)
三洞真经
洞真上清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四种)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
太上飞步五星经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宝箓
北斗九皇隐讳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太上洞房内经注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上清七圣玄纪经
真诰
登真隐诀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握中诀
上清修行秘诀(拟)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紫文行事决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
上清修身要事经
上清修行经诀
上清仙府琼林经
太清真人络命诀
洞真金房度命绿字回年三华宝曜内真上经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上清大洞九宫朝修秘诀上道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经秘诀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紫书箓传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青牙始生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上清诸真章颂
高上玉宸忧乐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
上清金章十二篇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
诸真歌颂
众仙赞颂灵章
上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明鉴要经
太上明鉴真经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含象鉴剑图
上清佩符文诀(五种)(青券诀、白券诀、绛券诀、黑券诀、黄券诀)
上清豁落七元符
上清高胜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太玄八景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道迹灵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上清三尊谱录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七域修真证品图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玉清上宫科太真文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
洞真太上仓元上箓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
洞真上清龙飞九道尺素隐诀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
大洞玉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大洞金华玉经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洞真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内真经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玉经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
洞真太微金虎真符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上清八道秘言图
上清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曲素诀辞箓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元始耀光金虎凤文章宝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
洞玄灵宝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校对一次)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注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上品戒经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录简文威仪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四种)
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
云篆度人妙经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灵宝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芝草品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敦煌本)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包含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敦煌本)
太上洞真贤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
+
首页
上清素灵上篇
### 经名:上清素灵上篇。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朝。系摘录《大有妙经》而成。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太上天帝、上帝、太微天帝君玄丹上经,青童大君传第一。 太帝君、太上天帝君、太微天帝君,三君昔奉受玄丹上经於太上道君,修行道成,上补帝王之真。临升霄之日,太帝君以真经传西王母,太上天帝君以真经传南极上元君,太微天帝君以真经传金阙圣君,金阙圣君以真经传上相青童君,上相青童君以真经传涓子。此经是素灵上篇,此道高妙,非中仙所可得闻,自非名书绛简,绿字太极者,玄丹上经不相遭遇睹闻也。道士若备修太上三真品经者,位为帝皇之上公、上卿也。若所遭受者偏,闻道有限者,位为小有灵宫之王,神州之卿,太极中下大夫耳,亦得驰龙驾云,乘飞控虚,神官导卫,散景八遐矣。微乎深玄,难以轻宣。品经之目,出太上隐书八素篇中,有俯仰之格限也。 夫泥丸天帝三一者,乃一身之灵宗,百神之命根,津液之生源,魂精之玉室。是以胃池体方以受物,脑宫员虚而适真,万毛植立,千孔生烟,德备天地,混同太玄,故名之曰泥丸者,躯形之上神也。兆惟能知咽唾吞炁,鸣齿纳液,而不知此所因者,乃泥丸之流沬,脑宫之边枝耳。今将告子,辅趣彼守一秘诀,令得为上仙之真人矣。弟子受此经者,斋戒四十五日,毕乃传,用青缯四十,赤明镜五枚,金镮三双,以为洞一之约,勿宣之明誓。 两眉间上,却入一寸为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直上辟方一寸为玄丹,脑泥丸魂宫室也。 明堂之中,左有明童真君,右有明女真君,中有明镜真君。明童真君讳玄阳,字少青;明女真君,讳微阴,字少元;明镜真君,讳照精,字四明。此三君共治明堂宫,并着绿锦衣,腰带四玉铃,口衔玉镜,镜铃并赤玉也。头如婴儿,形亦如之,对坐俱向外面,或相向也。此明堂之道也,仙人所行,道德所修也。若道士恐畏,存三神,使鸣玉铃,声闻太极,使吐玉镜赤光万丈,存之具毕,因三呼三君名讳,叩天鼓九通,则千妖自伏,万鬼灭形。若道士饥渴,亦存三君,并口吐赤炁,使灌己口中,吸而咽之,须臾自饱也。若道士夜行,暗不见道路,又存三君,使口吐出三火光照前,须臾道路自明朗也。又若行凶处厄难之中,有刀兵危急之地,急存之,使三君鸣玉铃,精而思想之,敌人自然心骇意慑,不复生恶逆害心也。若道士欲求延年益寿不死,及病临困,当求救济而生者,正安寝卧,精思存明堂三君,并向外长跪,口吐赤炁,使先贯我身,匝口傍,当含咽赤炁,唯多无数,当闭目微咽之,须臾赤炁绕身,皆变成火,火因绕身,身与火共作一体,内外洞光,良久乃止,名为日月练形,死而更生。又暮卧常当为之,则必长生延年不死。常数存咽赤炁,使人颜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仙人所奉行,明堂之要诀也。 常旦起皆咽液三十过,以手拭面摩目以为常,存液色作赤津也。 洞房之中有三真君,左为无英子,右为白元君,中为黄老君。此三真君共治洞房中,此飞真之道,自别有经也。 丹田之中,有上元真一帝君,帝君之卿,合三人,共治丹田,守三元真一之道是也。此地真之要路,控乘龙车之径也。天真多乐欲为地真人,地真人隐遁於官位,不劳损於朝宴,故从容任适,随时而游,鼓七舆以上造,步四炁於太元。至於天真、地真,虽差阶小异,俱一真矣。地真各安其所之,不复愿为云中官也。 玄丹宫有泥丸太一真君。丹田后却入一寸为流珠宫,真神自别有经,司命之所行也。其道最大,胧挠弥椴结盟,乃能付之。此三百岁一传,满五授止,不复得出,此太极公卿司命之道也。 夫人头有九宫,请先说之。两眉间上,其裹有黄阙紫户、绛台青房,共构立一守寸之中,内左右耳。守寸左面有绛台,右面有黄阙,其九宫真人出入,皆从黄阙绛台中间为道以导之,故左右置台阙。台阙者,以伺非常之候,迎真人之往来也。紫户大神名平静,字法王;青房大神名正心,字初方,形并婴孩,各服衣如其方房户之色,手执流金铃。守寸者,却入三分,名为守寸也。暮卧及存思之时,先存二大神,彷佛在目,仍三呼神名讳,毕,微咒曰: 紫户青房,有二大神,手把流铃,身生风云,侠卫真道,不听外前,使我思感,通利灵关,出入贞利,上登九门,即见九真,太上之尊。毕,乃存思三一洞房九真诸要道也。 守寸二大神,唯听九宫中真官,在九宫内者出入耳。自上帝之信命,及玉童灵真,贤圣仙人,来诣帝轩,听以进,其余非真,此二大神皆不听以前进也。此中黄太一法度也。於是赤子帝君,乃命两耳神娇女、云仪,使引进之。故人觉耳鸣者,外使入也。使有好恶,云仪时叩磬锺以闻九宫,使知外人来入,令警备也。磬锺者,是今耳鸣之声音也。其闻之者,错手掩耳,而祝曰:赤子在宫,九真在房,请听神命,亦察不祥,太一流火,以威万凶。毕,以手拍耳门一七过,毕,当闻面热,即佳候也。若觉头间色色寒者,恶炁入也。当急卧临目,存玄丹宫太一真君,以流火之铃焕而掷之,令恶炁即出耳外,火光亦随之在后,炯然照一身,良久平复也。耳中忽闻濑水声,及雷霆鼓鸣者,是体劳内损,心藏极弊,不能珠真注生,而滛放丧乱,使六府失窜,魂魄哀号,盖将结疾病致死亡兆矣。是以泥丸纵法,九宫失常,悲扰翻错,鸣鼓乱行,欲易其居馆,以弃一身也。闻之者当精念太一真君,悉还专心。若罪未深者,自听改过也。所以耳聋者,耳神亡之矣。 夫耳者,帝君之听门也。目者,太一之日月也。鼻者,三元之丘山也。口者,绛宫之朱渊也。眉者,白元之华盖也。发者,明堂之林精也。舌者,无英之龙辕也。齿者,胃宫之威力也。手者,胆神之外援也。足者,肾元之灵关也。阴极者,洞房之真机也。夫一体百神,各有所属,不可不察,不可不慎也。 耳中忽闻金声玉音者,真炁来入,道欲成也。忽闻弦乐之声者,六丁玉女来卫子也,皆道欲成也。当隐静专修所行,勤至之心愈弥於往也。真人因是,遂有形见之渐矣。自非尔师,且勿言於他人。 耳中闻箫角之音者,吉象贵至也。闻叫唤号呼之声者,凶象贱至也。闻臭炁者,必有殗秽之事,不盛洁之详验也。故臭炁示之矣,辄便沐浴烧香,扫寝室以答之,此是帝君将戒劝於人者也。若闻香炁者,是神官灵人在子之侧,视子之状也。其时当修诸好事,行德惠,拯穷困,布阴功,施仁爱,神官灵人还将告子於太上,道子之善否也。道之微妙,不可不察,皆此类象也。闻香炁者,自非尔师勿告他人。闻臭炁者,当告之,以明兆之犯罪,触秽之无状也。若闻血炁及无故见聚血者,兵凶也。急遁人间,守三元帝君求救,自藏斋三月,祸亦亡矣。此皆帝君先告人吉凶,以令惧戒其祸福耳。夫见凶象,当行阴德,营惠救,为人所不能行者,当为,始免乎必死之候也。子其勖之,守常而已。 两眉间上,却入三分为守寸双田,却入一寸为明堂宫,却入二寸为洞房宫,却入三寸为丹田宫,却入四寸为流珠宫,却入五寸为玉帝宫。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宫,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宫,丹田上一寸为玄丹宫,流珠宫上一寸为太皇宫。凡头中有九宫也。其明堂、洞房、丹田、流珠,四宫之经,皆神仙为真人之道,道传於世。其玄丹经,亦真官司命之要言,四宫之领宗矣。此一经须太极帝君告可与,乃与之,尔时出授与耳。凡合五宫之道,行乎世上,有真名者遭值之也。自非骨相挺命,不闻此言。又有玉帝宫,玉清神母居之。又有天庭宫,上清真女居之。又有极真宫,太极帝妃居之。又有太皇宫,太上君后居之。此四宫皆雌真一也,道高於雄真一也。并有宝经,以传已成真人。真人者,未得成真,非所闻也。雌真之要,亦自不授之也。太上所以出极八景,入参琼轩,玉女三千,侍真扶辕,灵妃侠唱,神后执巾者,寔守雌一之道,用以高会玄晨也。此太上之宗根,虚皇之所传也。此四宫人皆有之,但不修此道者,宫中空空耳。夫不尽修於九宫者,宫亦空耳,非但雌家四宫而已。至於丹田宫中常有帝君,守寸常有大神,不复问,须修乃见在宫中耳。修之者神仙,不修者以寿死矣。雄雌一神者,男女并可兼修之,无不在也,唯在精苦之至,乃获益矣。 守玄丹太一真君之道,暮夕静寝,去诸思念,坐卧任意,先存北极辰星紫炁来下,入玄丹宫中,须臾满宫,溢出身外,匝身通洞内外,与紫炁合体。毕,存日来入玄丹宫中,日满宫内,在紫炁中央,望之如暗中视火珠之状也。毕,乃存上清中黄太一真君,从北极紫炁中来下,入玄丹宫中坐。君讳规英,字化玄,衣貌服色如上。又存己身忽然上入玄丹宫中,在太一真君前对坐,服色任意,因心起拜,稽首膝前问道,求神仙长生,随意言之。因乃存吞紫炁三十过,毕,咽液三十过,毕。又存北斗七星内有一赤炁,大如弦,径下直入玄丹宫中,於是太一真君及己,俱乘日入行赤炁道中,直上诣北斗魁中,寝良久。因此寝也,亦即有真应,十四年行之,则与太一同游,俱到七元之纲也。十六年诣上清宫,受书佩符,役使玉童、玉女各十八人。一夕存之,唯数而已,勿令脱夕。亦可专修此道,不必须守三一也。兼行之益,精至感速耳。 月一日、三日、七日、十一日、十五日,夜半之时,存玄丹宫中太一真君,向外口吐青炁,下入我口中,随咽之,凡五十过止,乃咽唾五十过,微咒曰: 太一真皇,中黄紫君,厥讳规英,字曰化玄,金床玉帐,紫绣锦裙,要带流火之铃,斩邪灭奸,手把星精,头生日真,正坐吐炁,使我咽吞,与我共语,同宴玄丹,练濯七魄,和柔三魂,真灵奉卫,使我飞仙,五藏自生,还白童颜,受书上清,司命帝君,所愿所欲,百福惟新。毕,存己上入宫中太一前寝息也。因以取炁眠,亦当梦感妙应矣。因此而数积,有相见之阶渐也。太上龙书云:正坐玄丹,不偏不邪,言此道之要。兆当常存太一紫炁以绕身,及咽吞之也。又当常存太一真君在玄丹中,如此长生无极,万凶不干,玄丹之道毕矣。 上清素灵上篇 (王卡点校)
管理员
2023年5月9日 17:08
263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