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道人家)
三洞真经
洞真上清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四种)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
太上飞步五星经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宝箓
北斗九皇隐讳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太上洞房内经注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上清七圣玄纪经
真诰
登真隐诀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握中诀
上清修行秘诀(拟)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紫文行事决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
上清修身要事经
上清修行经诀
上清仙府琼林经
太清真人络命诀
洞真金房度命绿字回年三华宝曜内真上经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上清大洞九宫朝修秘诀上道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经秘诀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紫书箓传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青牙始生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上清诸真章颂
高上玉宸忧乐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
上清金章十二篇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
诸真歌颂
众仙赞颂灵章
上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明鉴要经
太上明鉴真经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含象鉴剑图
上清佩符文诀(五种)(青券诀、白券诀、绛券诀、黑券诀、黄券诀)
上清豁落七元符
上清高胜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太玄八景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道迹灵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上清三尊谱录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七域修真证品图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玉清上宫科太真文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
洞真太上仓元上箓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
洞真上清龙飞九道尺素隐诀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
大洞玉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大洞金华玉经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洞真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内真经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玉经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
洞真太微金虎真符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上清八道秘言图
上清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曲素诀辞箓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元始耀光金虎凤文章宝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
洞玄灵宝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校对一次)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注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上品戒经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录简文威仪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四种)
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
云篆度人妙经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灵宝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芝草品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敦煌本)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包含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敦煌本)
太上洞真贤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
+
首页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经名: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系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太上大道君玄灵秀虚,维任上化,理会千真,参谒十方,乃檄摄八帝,隐浪晨征,馘灭六天,正立三道,威锋霄落,流焕万仞。於是乃命太极真人、四司上宰,臣侍玉晨,启正丹素之高章,伐灭寒灵之法化,遂开八会之上道,科条神仙之要衷,凡四十四方,合而成目,总为黄素之书。遂封以丹蕊之箧,盛以玄灵锦囊,付仙都左公,藏於七瑛之房。又命北寒玉女三十七人,常卫於有经者之身。依四极明科,使七百年中,得传三人。 《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皆九天之上书,八会之隐文也。是以太上道君命上清高仙、太极真人,科集品目,陈其次序,合为黄素神方四十四首。是伐正六天之后,共所衷立也。此之篇章,皆出於高圣之命,注於上宰之笔,故道备太真,妙冠众品,所谓三天正法,威诚六天之凶炁,伐灭千妖之不祥。 夫有宿命,应得见此文,皆玄挺开会,必有神仙定分也。此之神经,不传於世道,说之者则三天刺奸,上闻帝君,告子之罪,以为宣漏之愆盟也。将未三年,太上使五帝神兵罚子身矣,死为下鬼,七祖父母,同考水官。 凡受《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师及弟子各斋四十五日,不交人事,先启告神明,审可付者然后盟传。盟用玉札一枚,长一尺五分,广一寸四分,以胨脸O上真之盟。又用黄素四十尺,金镮两双,以代歃血敢宣之约。若受经之后,犯约愆盟,传非其人,罪同於上记,见罚於神兵也。兆慎之哉。 太上道君命太极真人、侍宸上宰,共撰《黄素神经四十四方》如左: 凡读《大洞真经三十九章》,能通释微音,谈无畅玄,穷究幽深,摅赞灵章,弘音震响,妙理旁通,隐诵寂室,琅然无滞。若此人者,皆上仙之才也。然读此之经,故能提携太上,摄命九真,高仙同品,司命齐备。依《太上黄素四十四方》,便得称为大洞法师。大洞法师,真称无族,监虚领玄,通神接微,光生万真,位准太极上仙。此谓精研密感,非万徧之限也。若但有此经,不学之者,又不隐诵,亦得为太上主者之任,及为鬼神之师君也。 凡读《太丹隐书金华洞房》,及《雌一宝章》者,能浪味玄真,领理洞经,幽悟冥涂,逸浪虚庭,触类无滞,希真笃诚,陈闻寂室,密愿通灵者,其人或精感太素,陟降九真,五神混合,司命录篇。依《太上黄素四十四方》,便得称为三洞法师及元景真人。元景真人,位准帝一高仙。帝一高仙监虚上无,为总神之上真也。若子但有此经,未能研感者,亦自得为三元主者,及受地上陆仙之任矣。 凡读《太丹隐书洞真玄经》,及帝一解结哺养百神之事者,能精研密感,通玄达灵,回精玄元,开散七经,理幽琮滞,味景霄清,其人玄简帝牖,图景三元,精彻神明,感会龟山。依《太上黄素四十四方》,便得自称为玄洞法师上景真人。上景真人,位准九宫上仙大夫。如此之经,故能大混帝一,领括五神,九灵侍宰,三官司臣矣。若未能研修其事者,亦自得为三天主者,地司之上任矣。 凡能精进三经,说解奇文,萧浪上契,耽味玄远者,其人皆必琼书秀简,金籍玉名。或受书之始,见授灵人因缘,或遇会此总,忽而得之。得此之经,皆太极试观,察子诚向,品会高下,故已陈於未授之前矣,不必尽崇盟师,为歃血之约也。依《太上黄素四十四方》,便得自称为总神法司上景先生,及九玄大夫之号。若动会上感,琼音密响,万徧既周,雌雄亦混,即便乘云驾龙,白日腾虚,上登三清,得为太极公卿,及高仙之上任矣。 凡得太上龙书太真道经,及玉清隐文玄羽之章,能通微释玄,判疑喻幽,傍赞妙理,触类万成,放志晨霄,仰味遐清者,其人必有金书玉箓,琼简帝室,玄真郁浪,清虚淑穆,若此才者,皆必上仙也。依《太上黄素四十四方》,便得为三天法师太上真人。太上真人,位准太极仙卿。若但有此经,则三官奉侍,四明司臣,万向皆合,试观不陈,役鬼通灵,必获地真也。 凡精试密向,耽味玄真,清斋若至,感慕神仙,忽自遇此三品之经,而不师受者,其人皆玄会宿感,列籍帝乡真人。有密授应得此经,其人异挺以标世功。依《太上黄素四十四方》,听得隐盟玄誓神科也。当以甲子之日,清斋入室,夜半生炁之时,眠坐任意,临目仿髴,叩齿二十四通,心拜四方,毕,微咒曰: 太上九灵,三素元精,仙都大神,四极三清,昔奉法化,遇会上经,玄师冥远,靡览真形,乞丐隐盟,誓以神明,玉童侍卫,玉华扶生,八愿九合,妙慧通灵,愿神愿仙,飞行玉清。咒毕,又叩齿二十四通,咽液十过,心拜经前,因此而寝,亦可起坐诵经,必有吉感。常能行之,三年之中,得为经师,成其真人大夫之任矣。此是黄素内法,不烦复经营师,及唼血之盟也。真人虽已受经,亦常行之。 凡受大洞三经法,当隐静别室,不杂俗人,并净写一通,以为机上之书。常当奉以烧香,又别施东面一床,以安机也。兆礼愿之时,皆对席行事,其可诵读之经,不得参於机上也。 凡为道士,受三品真经,雌一洞玄隐玄羽章,当勤慕上契,感会神明,精心斋浄,专道固生,孜孜不替,味景玄清。若此人者,必获上仙,依《太上黄素四十四方》,得行八朝三朝内礼隐法。当以甲寅、戊申、庚申、丁巳、己巳、癸亥、乙亥之日,平旦入室,烧香左右,临目仿髴,叩齿二十四通,心拜四方,微咒曰: 太上太灵,三素元精,谨以吉日,内朝真经,神童玉女,散香虚庭,使我神仙,天地相倾。咒毕,疾闭两目,使内外冥合,不相闻见。又叩齿三十通,咽液三过,开目,都毕也。此名为八朝三元内礼隐法。常能行之,令人通灵彻视,精应三元,真会妙感,陟降太玄,侍经玉女,奏子求生,神仙不死,天地相倾。诸未受经者,行之三年,得为经师,灵瑞吉祥。 凡修受大洞真经、雌一奇文者,皆当别寝一室,不交人物,常置经於机格洁净之处,旦夕烧香礼拜,陈愿人间,内除罪籍。常以月三日、七日、二十一日,侍经玉女乃奏人罪过於三元,与太一帝君共详子之云为也。是其日也,当入室烧香,叩齿三七通,微咒曰: 太上神方,大洞真经,昔以有幸,适遇神明,启荫七图,受会三清,若有荫罪,帝君散灵,三象开明,上帝合形,令我飞仙,神真长生。咒毕,又叩齿二七通,心拜四方,开目,都毕。常当行之者,则三元密感,帝君赦过,诸有奏之罪者,皆不见用也。 凡道士存思上法,及修学太一之事,皆禁见死户血秽之物。若兆见之者,听得三光隐谢解秽内法。当以真朱一铢,散内水中,因以洗目漱口,并洗手足毕,入室正寝,交手心上,叩齿二七通,心拜四方,乃微咒曰: 三元上道,太一护形,司命公子,五神黄宁,血尸散灭,凶秽沈零,七液缠注,五藏华生,令我神仙,长享利贞。咒毕,因疾闭两眼,并炁自使,内外冥合,不相闻见。良久,觉身中小热,为候竟。又叩齿七下,咽液三过,都毕。此谓三光隐谢解秽之内法也。 凡道士修受上法,欲有所看省,诵读经文,发箧之时,皆当烧香左右,心拜经前,啄齿三通,乃微咒曰: 玉帝上法,上闻三清,吉日斋诚,敢开神经,万试隐伏,所向皆成,玉童侍护,玉华散馨,上告三元,与我长生。咒毕,开经,然后乃得诵读之。此名为大帝开经之法。令玉女玉童侍守烧香,启降神灵,上闻九天。 凡道士受学洞经,修行太一之事,不得宣泄太一帝君之名字,以语不同志之人。泄则犯太玄阴考,兆三犯之者,则五神废宅,不得复为仙矣。过三以往,死为下鬼,已无仙冀。 凡道士受经以后,常晨夕存咒太一帝君之名字,先叩齿三通,乃微咒曰: 凌梵履昌,七灵丈人,太一务猷,五神黄宁,上升九天,与帝同并,乞愿飞仙,七祖胎婴,解愆释罪,上登玉清。咒毕,又啄齿七通,咽掖三过,此为存神释罪,请帝求仙也。行之七年,则神明感会,帝君喜欢,玄母注生,五神常存,七祖罪释,受胎南仙,长生不死,白日升晨。 凡道士受学生法,不得称及死事。称及死事者,则生炁变动,不居於帝,故死炁运入,生神离弃,是以恶炁游尸,陈其间孔矣。将病将死之渐也。夫受太一存五神,修九宫混帝君者,慎不得有所圭怒,及愿己之死也。受经已后,言满四十者,皆不得复为真人,侍经玉童玉女,奏子於帝君,以为奔生之罪。兆必见考於玄虚,受责於太上,将未三年,身必亡失。此黄素之科,太玄之法用。 凡修受上法,及行雌一,太一之事,兆所有经文,皆当烧香礼咒,以奉神明,不得身犯洿慢,并妄说经法,以语不同志之人。有此愆者,则侍经玉童玉女记子之过,上白帝君。说语一人,则损一玉童、一玉女,以还於三素之房。过语三人,则玉童玉女都去子矣。或遭水火之灾,忽自失经,或不觉而去。若传非其人,则三天司命罚子之身,死为下鬼,长役水官。此玉帝之科表也。 凡修太一之事,及行上法存神之道,慎不可见尸及血秽之物。见一死尸,则一年不得行事,有却倾一年之功,然此帝一之科,科常却罚於既往,又进塞於将来。若一年之见尸者,则罚功断事各三年也。若遇见二十四尸者,皆不得复修太一求仙也。 凡修受上法,及雌一、太一之事者,兆身中三魂五神之炁,常熏於巾服之中,七魄九灵余精,常栖於履屐之下。是以道士学生,不杂席而寝,故衣褐之服,不借非己之炁,履屐之物常恶土秽之熏,亦不欲使杂人犯触诸物,以惊三魂。 凡道士吐纳和炁,存神服霞,修求长生之道,慎不可食五熏之菜,及为酒色之病败也。是故古之神人云:五熏为伐藏之斧斤,酒色为丧身之棺椁。夫能断斤斧之所伤,塞棺椁之死宅者,然后可以涉生生之涂径,灭神仙之蹊路矣。 凡欲求畏恐,常呜天钟於左齿二十六通才先闭炁,左嘘之叱叱五通,常辟精邪恶物不祥之炁。常夜寝临欲眠时,以手抚心三通,闭目微咒曰: 太灵九宫,太一守房,百神参位,魂魄和同,长生不死,塞减邪凶。祝毕而寝,此名为九宫隐咒寝魂之法。常能行之,使人魂魄安宁,常保吉祥。 凡传授上法之时,有经之师当先求感应,然后传之。当入室烧香,密愿神明,乃心拜经前,微咒曰: 太上元君,仙都大神,今日吉日,八愿开陈,欲传某上法,敢告灵元,未知可否,须应乃宣。咒毕,便寝,必获灵应。子自知其善否之心,审可授之方。 凡经师授经之法,先心拜四方,以感神明,为宗师之主,余乃执经起立,仰天而咒,告誓神灵,以为玄科之约,当说受经者之姓名,并启大神,陈受经之品目,为之科条,铭策告誓,合丽文传讳而陈之。咒毕,弟子再拜,跪受毕,又再拜。此真人告神之盟内法,不必尽存割血,为敢漏之约也。 凡经师传授之时,皆当依如上法,清斋别处,不交人事,启告神明、求诸密感,尔乃传之。若真应横错,所感非祥者,此皆天灵显根,不使传也。若弟子不顺神明,违而传之,依黄素之科,受子冥考,七祖魂魄,长闭地狱,身亦将亡,仙安所冀。 凡存修太一之事,欲有所礼愿,慎不可叩头。兆叩头者,则倾九天,动千真,神宫回覆,泥丸倒悬,天帝号於上府,太一泣於中田。数如此者,则存念无益,三真弃宫,七神漂散,玄宅纳凶,是为太上五神之至忌也。故古之真人,但心存叩头,运精感而行事,不因颊颗以祈灵也。 凡修行太一之道,真人道士不得有所礼拜,亦帝君五神之所忌也。若有所精思,行礼愿之时,但心拜而已,不形屈也。自不修受上法者,不得同於外学之夫矣。 凡道士登斋入室,忽有灵感妙应,当有吉祥之梦者,皆道之欲成。兆当勤修若至,感莫上会,如是不替,则真灵玉女,将憩子之寝矣。卧觉之时,当正身上向,叩齿三七通,闭目微咒曰: 上一赤子,丹皇运珠,太一帝尊,凝天伯无,七灵上感,五神归游,灵童玉女,豁落双符,七星同升,上登晨丘。祝毕,又叩齿三七通,咽液三过,开目,都毕。此名为太一留神,感会仙贤之咒也。如此者三年,则九天诸神及太玄玉女,将降卫於子。 凡道士入室斋诚,有存修,而数有不祥之物,及奇怪血光诸鬼精恶炁,来恐试人者,兆当行北帝祝鬼杀邪神方。先叩齿三十六通,乃咒之曰: 二象回倾,玄一之旌,七灵护命,上诣三清,双皇驱除,赫栢罗兵,三十万人,侍卫神营,巨兽百文,吐威摄精,挥剑逐邪,馘落魔灵,神伯所咒,千祆灭形。祝毕,又叩齿三十六通。此名为北帝祝鬼杀邪神方,诸神灵正炁闻此之祝,皆来奉卫於子,而向不祥之炁,即得死灭。 凡道士独宿山林,而多为山精恶鬼所犯试者,当叩齿二七通,闭气咒曰: 吾昨被帝召,摄领真元,令我封掌此五岳,挥割酆山,山精万灵,受事俱会帝前,七神启引,三元司真,若有小妖,即时枭残,山精泽尉,速来奉迎,神师口命,上闻三清,一如大洞之法,咒毕,又叩齿二七下。此为帝君捕神咒伐山精百鬼之法,诸山神地祇、房祠正炁之神,闻此之咒,皆来执鞭奉迎,神兵侍卫,若与万人同宿矣。 凡道士隐迹山林,精思感灵,或读洞经,发响之时,多为北帝大魔试败於人。兆每至昏夜,当叩齿三十六通,毕乃咒曰: 北帝大魔王,受事帝君前,泉曲之鬼,四明酆山,千祆混形,九首同身,神虎放毒,馘灭雷震,神公吐咒,所戮无亲,太微有命,摄录山川,呜铃交掷,流焕九天,风火征伐,神锋十陈,凶试伏灭,万精枭残,妖毒敢起,受闭三关,请依洞法,莫不如言。咒毕,又叩齿三十六通。此名为三天正法咒魔神方。常能行之,则神兵侍卫,山川摄精,千祆受闭,万试不干。 凡修大洞法,及太一、帝一之事者,常至黄昏时,入室烧香,心拜经前,因叩齿二七通,乃微咒曰: 太一帝尊,帝一玄经,五云散景,郁彻三清,玉童玉女,烧香侍灵,上愿开陈,与我合形,使我神仙,长亨利贞。咒毕,又叩齿二七通。此名为帝一烧香,开陈上愿,与灵合形之道也。常能尔者,则玉华侍卫,神灵辅真,散郁香云,上彻九天,将来三年,则玉女玉童都见於子矣。 凡道士入室斋诚之时,临食当以左手持着琢柈三过,乃微咒曰: 二玄上道,四极清泠,太一帝君,百神黄宁,受粮三宫,灌溉脾灵,上飨太和,餐味五馨,魂胎之命,七液流停,百关通和,五藏华明,双皇合景,飞行上清。食毕,又琢柈三过。此名为魂胎受馨,百神飨粮之道。常能行之,令人神明炁和,魂魄安宁,辟恶除试,常保利贞。 凡道士理发将髻,及沐头将散发之时,先啄齿七通,乃微祝曰: 太帝散华,玄归大神,今日吉日,理发沐尘,辟恶除病,长生神仙。咒毕,乃发髻毕,叩齿七通,都毕。此名为太帝散华理发内法,令人终年不病,耳目聪明,头脑不痛。 凡道士入室烧香,有所修愿,皆先啄齿三通,乃微咒曰: 玉华散景,九炁合烟,香云密罗,径冲九天,侍香玉女,上闻帝前,令我长生,世为真仙,所向所愿,莫不如言。咒毕,心拜精念,亦适意所陈矣。此名为太常隐咒散香,九天降灵寝室,愿会神仙之方也。 凡道士行来独宿山林庙座之间,饶有魔精恶鬼之地,当先啄齿三十六通,闭炁,微咒曰: 太帝阳元,四维幽关,千祆万毒,敢当吾前,巨兽重吻,刳腹屠肝,神公使者,守卫营蕃,黄衣师兵,斩伐妖魂,馘灭千魔,摧落山奸,绝种灭类,取令枭残,玉帝上命,清荡三元。咒毕,又叩齿三十六通。此名为太常挥神内咒,塞灭万魔之法。常能诵之,则神兵见卫,万鬼受事,千祆死伏。 凡道士临眠解衣之时,先啄齿三通,立而祝曰: 受命太帝,上升九宫,百神安位,列侍神公,魂魄和炼,五藏华丰,百醴玄注,七液虚充,火铃交焕,灭鬼除凶,上愿神仙,常生无穷。祝毕,又叩齿三通,脱衣而卧。此名为太帝寝神灭鬼凶之法。令人精明不病,魂魄常存,数有吉感。 凡道士浴身及洗手面之时,先临水啄齿三通,乃微祝曰: 四大开玄,天地为常,玄水澡秽,辟除不祥,双皇守门,七灵安房,云津炼灌,万炁混康,内外利贞,保兹黄裳。咒毕,又叩齿三通,乃洗沐手面。此名为澡秽除凶七房祝法。常能行之者,使人神明血净,解诸凶炁。 凡道士夜行之时,及有所畏恐心震之地,叩齿二七通,乃咒曰: 吾是小有真王,三天师君,昔受太上神方,杀邪之文,夜行游尸,七恶妖魂,九鬼共贼,千魔成群,赫栢图兵,巨兽罗千,挥割万祆,当我即残,龙烽七独,逐邪无间,玉帝神咒,挥剑东西,灭凶除邪,万鬼即悬,三天正法,皆如我言。咒毕,又叩齿二七通。此名为三天正法除六天之隐咒也。鬼有被此祝者,皆目盲脚残,自然死灭矣。凡行来有畏之处,但按如此,不必须夜行事也。常能诵之,则万魔伏试,千祆灭形。 凡道士祝灭三尸之法,常以月晦朔之日,及甲寅、庚寅、庚申之日,兆身中七魄游尸、诸血尸之鬼,上天白人罪过,自还中伤於身,或游走他乡,名呼外鬼,协进为祆贼。是以恶梦交於寝魂,痾告缠於神室。人所以恶梦疾病者,皆七魄游尸之所为也。至其日,常当沐俗洁服,烧香入室,精念上慕,不营他事。以夜之生炁时,或黄昏之时,正寝东首,接手心上,先叩齿三七通,乃微咒曰: 七灵五神,八愿四陈,上告灵命,中皇双真,录魂炼魄,塞灭邪精,血鬼游尸,秽滞长泯,和我生关,闭我死门,若有冥命,听对帝前,使我长生,劫龄常存,太帝之法,敢告三元。毕,又叩齿三七通,咽液十过,都毕。此名为太帝制魂伐尸神咒之法也。血尸七魄被此咒者,皆得灭於死尸之下,魂明魄柔,受化於三宫之中,辟恶除病,令人神明不死。常能诵之,则终身不厌昧。 凡存念上道,咒除三尸之时,常当采处白芷草根,及青木香,合以东流水,煮取其汁,以沐浴於身,辟诸血尸恶气,亦常可和香烧之,以致神明。若无青木香者,亦可单用白芷。 凡庚申、甲寅之日,是血鬼游尸直合之日。此之日也,天炁交合,七魄竞乱,淫秽混真,邪精流焕,明法勤津,七神飙散。每至其日,当清斋别处,不杂他席,慎不可与夫妻相见,及同床而寝。又不可争竞财色,所行非道之方也。每当烧香感气,修行之时,诵咒之法,亦可诵经混神。若思洞房帝一之事,唯使精真以为意也。 凡道士忽得不祥之梦,或梦与人斗争,或相收录者,此亦七魄游尸之所为也。或导将外鬼来入本宅,或三魂散翳,五神战勃,或被束缚不得来还,故使恶梦非祥,将有祸败之渐也。卧觉之时,即正寝上向,接手心上,叩齿三七通,毕,微咒曰: 九天上帝,四门八灵,七房二玄,三素元精,太一桃康,上诣三清,请告帝君,摄命黄宁,速召七魄,校实神庭,若有不祥,七尸鬼兵,从呼双真,流烛炼形,太微大帝,斩伐邪精,三魂和柔,血尸流零,神归绝宅,触向利贞,使我神仙,长保劫龄。咒毕,又啄齿二七通,咽液十过。此名为太帝神祝辟梦除凶之法。能行之者,则三魂和炼,七魄受制,神明炁正,尸秽散灭,而向所咒之鬼,即已受於地狱矣。经三咒之后,自非灵感吉应,不复梦於非常矣。 凡道士礼愿神明,精思上法,行诸隐咒之时,皆当烧香心拜,密咒而已,勿使得耳闻之也。若欲咒伐六天,灭诸凶鬼者,乃可小发声耳,亦不得乃大高响,使傍人闻解之也。若读诵之时,乃任意耳。 凡八节之日,皆三天仙灵,期宴礼会之日也。兆修行礼愿,朝礼之时,皆当斋用此日,至於朔望朝礼,非上法也。 凡是其日,欲行礼愿陈咒之时,当先叩齿七通,心拜四方,乃微咒曰: 上清玉帝,三素元君,太上高灵,仙都大神,今日吉日,八愿开陈,上愿飞霄,长生神仙,中愿天地,合景风云,下愿五藏,与我常存,次愿七祖,释罗脱愆,又愿帝君,斫伐胞根,六愿世世,智慧开全,七愿灭鬼,馘斩六天,八愿降灵,彻听东西,上愿一合,莫不如所言,愿神愿仙,上朝三元。咒毕,又拜如初,亦适意所陈,求解脱七祖之愆,及首己之罪状,以续於行事之后也。此名为三元八朝隐咒,上愿神仙之要法也。行之三年,七祖父母,及己之罪,都解释矣。然后玉华降卫,感会神明,八愿开陈,必获灵仙之要契也。 右太上黄素四十四方,是太上大道君正炁三天之法,后撰集妙经,以为科表也。按此之经文,神法真妙,修生之人,使得立用以治身也。必验之神方也。自非三元秀简,帝图玉箓者,四十四方弗可染也。此之神方,妙绝於众品籍,隐於帝房。传授之时,皆须高仙过品,太极试观,再闻玉帝,重奏太上,乃得授之。所谓三天正法,连盟七世,不传於非玄挺质之子。若不祟天禁,妄泄玄法,连盟之祖,同闭地狱,身考水官,仙可冀乎。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管理员
2023年5月9日 17:39
254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