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道人家)
三洞真经
洞真上清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四种)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
太上飞步五星经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宝箓
北斗九皇隐讳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太上洞房内经注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上清七圣玄纪经
真诰
登真隐诀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握中诀
上清修行秘诀(拟)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紫文行事决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
上清修身要事经
上清修行经诀
上清仙府琼林经
太清真人络命诀
洞真金房度命绿字回年三华宝曜内真上经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上清大洞九宫朝修秘诀上道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经秘诀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紫书箓传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青牙始生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上清诸真章颂
高上玉宸忧乐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
上清金章十二篇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
诸真歌颂
众仙赞颂灵章
上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明鉴要经
太上明鉴真经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含象鉴剑图
上清佩符文诀(五种)(青券诀、白券诀、绛券诀、黑券诀、黄券诀)
上清豁落七元符
上清高胜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太玄八景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道迹灵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上清三尊谱录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七域修真证品图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玉清上宫科太真文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
洞真太上仓元上箓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
洞真上清龙飞九道尺素隐诀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
大洞玉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大洞金华玉经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洞真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内真经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玉经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
洞真太微金虎真符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上清八道秘言图
上清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曲素诀辞箓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元始耀光金虎凤文章宝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
洞玄灵宝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校对一次)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注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上品戒经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录简文威仪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四种)
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
云篆度人妙经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灵宝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芝草品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敦煌本)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包含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敦煌本)
太上洞真贤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
+
首页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经名: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简称《琅玕华丹》。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朝。原系《灵书紫文》之一篇,复分出单行。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先斋於山林之中四十日,不交外事,乃就作神泥,比竟百日,令泥釜竟也。取耐烧土釜,容三斗者,白赤无所在,唯令堪火,不坼破者耳。作神泥法:东海左顾牡蛎六分、纷蝼土三分、马脱落细毛一分、滑石三分、赤石脂三分、羊细毛二分、大盥半分,合七物,合捣下细筛,和以百日醶n,更捣三万杵。若泥淖者,更加赤石脂,泥刚者,更加n,更捣取成细泥州其饰治和泥朴,唯令至精细。当择取牡蛎裹白,不用外骨之皮也。先澡择马羊毛,又别末择鼢蝼土,皆令精,去粗秽也。令所分者,非作称两之分也,谓用泥多少,足以泥两釜,为诸物合隐,量之等分耳。泥两釜内外,通令厚七分。当以渐,先薄泥,阴乾令燥,燥又增泥,渐至七分也。泥釜内外七分,既毕,燥之,又以醶n和黄丹,捣三万杵,令如泥,泥两釜内上下,令厚三分,坼更增泥,又阴乾十日,取令勿坼。黄丹者,铅丹也,勿以此泥泥外面。纳药既毕,当坚密,以泥精缝之,塞其际会,至令保密。又更泥,泥外面上下,及四边,令厚四分,毕,阴乾,置盛处二十七日。若外复细坼者,更以羊须为笔,染泥泥之,复乾七日。乃可令外厚一寸四五分许,乃佳。於是作神泥泥釜,及纳药之事都毕也。 此泥法既省约於金液九转之釜,但治泥当使极细至精,节适和梼用心,有过於九转之釜也。谨密勿令华精泄散,泄散则无益,又失功夫於斋盛。 以月建日,更斋百日,斋毕,以清酒三斛,投之於东流水中,临水祝曰: 太玄青流,八海九江,山神地祇,上护丹精,美酒三斛,谨祠河灵。毕还勿顾,乃以其日纳药於釜中也。又作丹欲得山林之中,临东流水上,唯令人迹所不至,鸡犬之声不闻於耳,乃佳。慎之。 琅玕华丹药种物如左: 绛陵朱儿十斤,口诀是丹砂。 丹山日魂五斤,口诀是雄黄。 白素飞龙一斤,口诀是白石英。 青腰中女五两,口诀是空青。 紫陵文侯五两,口诀是紫石英。 碧城飞华五两,口诀是石黛。 北帝玄珠一斤,口诀是硝石。 九灵黄童五两,口诀是石硫黄。 五精金羊五两,口诀是阳起石心。 雨华飞英五两,口诀是云母。 白虎脱齿五两,口诀是金牙石。 流丹白膏一斤,口诀是胡粉。 倒行神骨五两,口诀是戎盐。 玄台月华五斤,口诀是雌黄。 都合十四种,以次别捣,从丹砂始,各捣五千杵。又捣药人当温慎,无多口舌者。当令先斋三十日,然后使捣。又合药时,止可将三四人耳。盖其人难得如意,若一人不同心,便坏人事。华丹既成,一两为一仙剂,若且欲居世俗之间,听服半两。 别捣药都毕,以药安着釜中。先纳戎盥,舒着釜底,次纳硝石,次纳云母,次纳阳起石,次纳金牙石,次纳胡粉,次纳空青,次纳石硫黄,次纳白石英,次纳石黛,次纳紫石英,次纳雌黄,次纳雄黄,次纳丹砂。丹砂独在上。 十四种都毕中,皆当舒次,令竟釜中,小抑令相薄也。又以水银三斤,灌诸药之上,都毕也。又余安上土釜,以黄丹泥泥其平际,以牡蛎泥泥其外际,阴乾,乃又通泥外面,上下四边,令厚四分耳。 灶屋起基,先凿地,去除秽土三尺,更纳好土,筑以满之。又更於平土之上起基,高令二尺五寸。勿在故冢墓之处、及故居家之墟间为灶,而止也。灶屋令成巾长三丈,广一丈六尺,高一丈六尺,洁盛治护,以好草覆之泥壁内外,令坚密。正东、正南门二户,户广四尺,暮闭之。视火人及主人止室中,以鳌安屋下中央,灶口令向东,以好砖石缮作之。以苦酒及东流水,捣和细白土,并牛马獐鹿毛为泥,泥灶,灶内安铁m,以药釜着m上,使釜在灶中央,釜四边当去灶土,各三寸半,令灶高於釜上二尺,釜下去地一尺八寸。以好糠火於下烧之、令去釜一尺许,调适缮视火气,勿令暴猛。足二十日,更令火去釜下六寸;又二十日足,更又令火去釜下四寸;又二十日日足,更又令火去釜下一寸;十日日足又更令火亲釜下;又十日日足,更又令火半釜;复又二十日日足,都合百日,药成也。可复寒之三日而发之,飞华皆轻着上釜,以三岁雄鸡羽扫之,其华上当有三十七种之色,飞流映郁,紫霞玄焕,名曰琅玕华丹。以十一月、四月、八月朔日平旦,向王再拜,以东流水服一两,即头生七色之气,面有金华玉映,闭气则立致八玄之舆,唾地则化为飞龙,左啸则神仙立朝,右指则三素合风,千乘万骑,飞行上清。若药华未尽起者,可更合泥两际,如前法使密,更烧釜腹,顿四十九日,无复不成也。 黄水月华丹法 火烧釜百日,成琅玕华丹,丹成勿发取,又更始火,如初烧华丹之状,进止火尺寸之法,复百日,合前二百日,寒之六宿,发而视之,众精仰於上釜结幕,幕中有黄水,水有黄华,华似芙蓉,名曰黄水月华。幕仰着上釜,如玄胆之状,掇而取之,食其华而饮黄水一升,则分形万变,眼为明月,浮游太空,飞行紫微上宫。 徊水玉精丹法 火烧药釜二百日,变成黄水月华,勿发,又始更兴火,如前法,复一百日,合前三百日,寒之九宿,而发之,众精结苞,仰着上釜,苞中有白水,如玉膏状,自徊、动,常左行,流动於苞中。白水中有明珠三枚,貌大如鸡子,名曰徊水玉精。其味有百和之甘,香软如饴,取食一珠,则与天相顿,身生水火,唾炁成玉,化形为日,天帝下迎,乘景上清。穿地广深七尺,取琅玕华丹,以和徊水如鸡子者,种之於埳,复其土,坚筑之三年,其上生树,赤色如枣,高三四尺,其实如镮,名曰环刚树。食其实,与天相生,上升太极,化形为云,一名太极隐芝。穿地广深六尺,取镮实一枚种之,灌以黄水五合,复其土,坚筑之三年,其上更生草如匏,其子如桃,有五色,名曰凤脑芝。食其实,上升太极,唾地化为凤凰,可乘凤而翔也,一名太极隐芝。穿地广深一丈,取黄水四合,凤脑实一枚,合种之,以黄水灌脑实,复其土,坚筑之三年,上生赤树如松,高五六尺,其实如梨,子正白如玉,食其实,上登太微,唾地为青玉。穿地广深八尺,取赤树子种之,灌以徊水五合,复其土,坚筑之三年,上生绛树似李,高六七尺,生青实如枣,色青如翠,食其实,上登紫微,唾地化为黄金,得乘玄云而行。 水阳青映液法 取黄水、徊水各一升五合,合三升也,更别於小铁器中,熬之七沸,当变合成青水也,名曰水阳青映。平旦顿饮之,则身有青玉之光,口吐紫烟,上升上清,唾地成丹砂八石。以铁器熬铅一斤,水银二两,使极沸,以琅玕华丹一铢投之,食顷立成真银。以铁器熬铅一斤,水银五两,使极沸,以琅玕华丹三铢投之,食顷立成紫金。金银成,以百斤投东流水中,各作一饼,令重五十斤,临水咒曰: 天河织女,地川水伯,太丹成华,仙魂炼魄,长去地上,升为帝客,奉宝两璧,以镇源泽。祝毕,径还勿顾。欲种神树,当在名山之阴为埳,离其四面,勿使人兽之迹交行埳上也。 皇天上清后圣君,自少学道,所受施行秘要,得为金阙之帝者也。五老上真、太极左倦公上启,撰集为《灵书紫文》,命付方诸东宫青童大君,使下教刻录玄名,当为真人者。此太上之秘言,后圣之紫文矣。四极明科圣君之法,听七百年内,得三传而已。若百年之内有二人可授者,授之,要以七百年内传三人为誓,过限年满,皆不得复出。传授之时,对斋七日,而后奉付之焉。上灵真官、玉女玉童各十人,侍书卫文,将监察得失,刺言功过。夫学仙者,明慎其始矣。法当立盟启质,为不泄之约。其传圣君列纪,行服精吞霞,受开明阴生,及天皇象符,及拘魂制魄上经,l有经之师白绢四十尺,银镮二双,素丝四两,以代亩血之誓,为闭秘不宣之信。其受《琅玕华丹神真上经》,法当l有经之师金龙、玉鱼,以代刻身石誓不漏之盟。 古之上皇,皆保贵神书,防其轻泄,所以重l玄誓,期之勿泄,示其笃诚,明其根始也。其不奉科条,泄闭后圣紫文列纪者,三祖、父母,生则获罪於水火,死则受考於三官,身没为下鬼,削除仙简,摙北淇之石,副之太山,汲西津之水,致之东海,子其慎哉。药物皆用古称,唯今精上也。 青童君,讳梵湄,每八节日存之。 王君曰:金龙、玉鱼之誓,俗希其物复不可闭经过期而不授也。已上启以青布三十尺准盟。青者,精其心也布者,布其诚也。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管理员
2023年5月9日 17:23
239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