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道人家)
三洞真经
洞真上清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四种)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
太上飞步五星经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宝箓
北斗九皇隐讳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太上洞房内经注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上清七圣玄纪经
真诰
登真隐诀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握中诀
上清修行秘诀(拟)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紫文行事决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
上清修身要事经
上清修行经诀
上清仙府琼林经
太清真人络命诀
洞真金房度命绿字回年三华宝曜内真上经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上清大洞九宫朝修秘诀上道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经秘诀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紫书箓传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青牙始生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上清诸真章颂
高上玉宸忧乐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
上清金章十二篇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
诸真歌颂
众仙赞颂灵章
上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明鉴要经
太上明鉴真经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含象鉴剑图
上清佩符文诀(五种)(青券诀、白券诀、绛券诀、黑券诀、黄券诀)
上清豁落七元符
上清高胜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太玄八景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道迹灵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上清三尊谱录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七域修真证品图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玉清上宫科太真文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
洞真太上仓元上箓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
洞真上清龙飞九道尺素隐诀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
大洞玉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大洞金华玉经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洞真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内真经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玉经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
洞真太微金虎真符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上清八道秘言图
上清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曲素诀辞箓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元始耀光金虎凤文章宝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
洞玄灵宝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校对一次)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注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上品戒经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录简文威仪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四种)
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
云篆度人妙经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灵宝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芝草品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敦煌本)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包含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敦煌本)
太上洞真贤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
+
首页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经名:上清徒圣道君列纪。撰人不详,约出矜东晋南期。言金阙后圣帝君李弘元、彭山渊修道度人之灵述。原本春数不详,现存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谱录类。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方诸东宫青童君传弟子王远游 上清金阙后圣帝君李诸弘元#1,一讳玄水,字子光,一字山渊,盖地皇之冑,玄帝时人。上和七年岁在丙子三月直合日,始育於北国天刚山下李氏之家,母先梦玄云日月缠其形,乃感而怀焉,浴之亦有群龙吐水於盥器中。年五岁仍好道乐真,言颂成章,常仰日欣笑,对月吟叹,观阳气之焕赫,睹阴道以亏残。於是敛魂研魄,守胎宝神,录精镇血,固液凝筋,乃学於吞光饮霞,咀嚼飞根。行年二十而有金姿玉颜,遂弃家离亲,超迩风尘,潜室长斋,浮游名山。独秉灵台之符,玄照委顺之化,悟三炁而含变,冥神枢以齐真,抗其志也虚上,执其诚也极微,萧朗灵致,幽旨宏谧,逸理奇落,渊伟冲寂。栖心於霄景之外,拘魂归乎绛庭之中,制魄使青玄俱守,育气在於丹素之房。尔乃神不启亏,灵不飓散,内德圆充,外累远判,屏仙罗於地陆,寻上真于紫馆。於是精感太虚,心通神旦,遂致天帝下教,流光拔集,授以郁仪大章大洞真经,给以曲晨飞盖,饮以徊水玉精,贻以素羽玄翮,以升八方。於兹受命,退斋施行。诵经凡二十四事,勤慕上会,不倦情思,忽时有耽咀幽微,便凝迁忘还,推机得宗,然后权焉独任,研经咏玄,朗豁外物,栖神九遐,有息忘之观也。及君高韵启期,细累亹废,俯和众朋,赛革神边,断滞涣疑,玄理广绝,连党日汲其清波,而不测天渊之源始矣。洞畅虚中,灵元内鉴,爰有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君遣八景琼与,来迎圣君,以登上清宫,赐蕊刚丹玉凤玺金真玉光,给神虎之符及飞行之羽,朱锦龙裙,青帔虎带,要(腰)光霞日子,戴圆容神冠,受书为上清金阙后圣帝君。上升上清,中游太极官,下治十天,封掌兆民,及诸天河海神仙地源,阴察郁绝洞台内根,理玄布气,敷云荡津,翔盻小有,解驾龟山,穷幽照伏,毫末皆关也。将欲见圣君之游行也,琼轮琅舆,碧辈玄龙,三素流霞,月精吐芳,飞音绕日,流电扬锋,奔蛇击剑、长牙激钟,华光交焕,三烛合明,前啸则九凤齐唱,后吹则八鸾同声,神虎仰号,飞龙俯呜,天钧奏其旌盖,百音发其虚庭,灵妃草赞,仙宾启路,神女挥紫姻以乱气,玉童运日华以却暮,长歌云阵,无昼无夜。当尔时也,天光冥邈,流映八外,诚太极之壮观,上清之高帝也。所以高号於上清者,神高灵虚故也;所以中游於太极者,总群真朝飞仙故也;所以下治於十天者,封掌於兆民故也;阴察於洞天者,是无下而不关故也。夫唯二气离合,理物有期,三道亏盈,出处因运,期之至也,因而适之,运有来矣,就而抚之。唐承之年,积数有四十六丁亥之间,前后在中,中间乌兽之世,国祚启竭,东西称霸,以扶弱主,主有纵横九一之名。逮号光迩,昌元其后,甲申之岁,已前已后,种善人,除残民,疫水交其上,兵火绕其下,恶恶并灭,凶凶皆没,好道陆隐,善人登山,流浊奔荡,御之鲸渊,都分别也。到壬辰之年三月六日,圣君来下,光临於兆民矣。当是时也,圣君发自青城西山,出陇南云北,察龙烛之外,西旋九流之关,东之扶林晨落,南视朱山云中,乘三素飞舆,从虎辇万龙,天光总照,神鉴三辰。於焉灭恶人已,於水火存慈善已,为种民学始者为仙使,得道者为仙官。若能精洞房於上元,修九真以弥勤,步隐书於七灵,穷八素之用诚,既得涉乎三灾而不伤,又必观更始於太平,又得赐书仙官,神真长生也。但此玄文灵术,藏於上清之宫金阙之中,少有见篇目者耳。神真下教,七百年内三出传授。授传获之不必贤愚,精心修行,皆得飞仙。然率有玄录仙骨,玉名方诸,乃得之也。自非此相,终不与此文相遇,纵有百万之中误或见者,盖应运传驿付,授有在由,历交关宜为灵使,故令彼甲得而有所付耳。徒有而不行,冥教如此矣,学仙者宜广行名山,跪祝天灵,寻此冥诀,庶得宝秘,以阶神仙之官乎。然后圣君当复料其粗妙,擢以补官僚者,或位为仙伯,或拜为诸侯,助圣教民,理气布德,或封掌一邑,委政一国。若奉郁仪以召日,施结璘以摄月,咏大洞之上经,七变之转书,按金阙之真书,得佩神虎之大符,施八道以拘神,启紫文以惊浮,诵金根以长存,设九赤以封丘,命曲素以招鬼,役紫度以照元,饮五行以呼魂,挹琅讦而不休,经崄试而无疑,履兵火而莫忧者,皆位为左右仙公及左右大夫,或为卿相之司上国仙侯也。所以圣君从虎辇万龙者,以视众仙,随才而授给也。圣君虽封掌兆民,下眄万生,故自逍遥金阙,宫馆上清,栖形太虚,遨游五城,察照十天,百方太平也。诸见太平者,或是慈心仁人,守善而已;或是学道信仙,可教之士;或灵人授书,守精宝胎;或得道得仙,精诚之夫;或玄简录名,七世有德,祚及子孙当为仙者;或生而青骨,通神接真;或有才性伟寂,天分淑迈。作仙之品第,高下数百矣。圣君乃随才署置,以为大小诸侯,各皆有秩,以君种民也。诸侯一年一朝上清,见圣君以受事也,圣君五年一下游,以幸诸侯察种民,而听仙理焉。盖圣君之学道也,备尝艰苦,承师涂炭,履饥寒之切己,蹈水火之轗轲,写私念於五亲,累经天帝之大试,皆心坚正任,死生必期,万邪不能犯其神,千妖不能惑其真,尔乃精诚玄畅,灵神合应,故上皇告诀,天尊授道矣。可谓洞朗悠韵,玄扉开散,高范绝妙,精览独立,幽关万涂,天理旁出,非复简札翰墨所能缕载,粗书千分之一,略举标边,以传骨相当仙之子。有得见者,玄录书名,奏之上清,位为仙卿。若能行金阙真事,拜为大夫,侍书有玉童十人,侍金阙紫文有玉女十人。每当看咏施行,皆宜拜而恭之,盛手烧香於文之左右。轻慢灵纪,身为下鬼,三祖获考。玉童玉女上言其违奏闻其诚心恶善,纤芥无不书焉。方诸束宫青童君启撰后圣道君列纪,以上呈圣君,传青童弟子王远游,使下示骨相应仙之人,百年再传,七百年内听三传,以授学道当来成仙者也。 圣君曰:有得吾列纪,皆玄名仙才录文定书,或上金格玉书当仙之人者也。若既得此纪,唯奉宝秘,无他修为,皆赐白日尸解。若既得而后,不奉道德,写真沦俗,性反志替,有如此徒,是游逸下才,非芳骨之人矣,犹以得吾列纪之故,犹必赐名地下主者,以消其浊质,荡其秽魄也。从此当渐令有阶级之进,悟於大迷之梦耳。诸子勤而慎焉,勿以泄告不信之尸。佩吾列纪,以入灾疫水火兵革之中,山林众精,千邪万祸,皆莫当子,其人见汝,皆令有欢心也,书有玉童奉侍,以覆及子身故也。恶人恶心,妄去加子者,吾自当使山川之灵伐其命矣。勿谓道辽,灵鉴安是,吾从太虚之上,玄空之中相视,犹目瞻鼻耳。子故不信,幸可一试,而犯我之禁誓乎,看我能探得不言之心,内应之祸福哉。受书皆使有誓盟,为不泄之信。令遣下教於骨命,及精心学仙守诚者,遣马明、张陵、阴生、王褒、墨翟、司马季主,及洞台清虚天七真人、八老先生,凡二十四人,或名隐名见,改易姓字,实难分别也。子但当心精诚,夙夜不懈,必自得见此诸人,既见之后,真姓实名亦将告子也。 后圣君命王君总司二十四真人,决下教之功。二十四真人皆受事於方诸青童,受所教之徒於王君,王君亦先告可成者於二十四真人,真人然后受事,乃教之也。《圣君列纪》,唯以付王君一人,使择可授者,不尽使诸真人并传之也。欲知二十四真人姓名,在吾《青要众文经》末,是其定人所教书符神诀篇目,并列之于经上。《郁仪结璘》、《大洞玄经》、《上清金阙灵书紫文》、《八素真经》、《太上隐书九真中经》、《黄老八道秘言》、《太丹十诀》、《玉字洞房》。此经所授,皆位为左右仙公及大夫,左右卿相上司也。其余《九丹变化》、《太清上经》、《黄素道精》、《青录天关》,此经所授,皆位为真人,及领真宫上监,封仙国侯伯也,各有次第品差,在方诸宫白简青录,具载其序。 后圣彭君讳广渊,一名玄虚,字大桩,一字正阳,彭亦为李,或名彭先李君学道。人皇时生,位为太微左真保皇君,并当受命封校兆民,为李君太师,治在太微北塘宫灵上光台。彭君二千五百年辄易名字,展转太虚,周游八冥,上至无上,下至无下,真官希有得见其光颜者矣。然起学所履姓字真定,具列方诸宫白简青录之篇。 后圣李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 后圣李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 后圣李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 后圣李君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 右四辅大相,其余卿司仙公及大夫官三百六十人,并列白简青录之篇,不复一二纪其姓字矣。 青童君曰:夫有骨录则好仙,好仙之人皆有仙志,仙志之人或罢或笃,罢则先世善功不足,笃则玄录宿命将定,或好仙而不专,亦由世德有未备者也。大都天录显於玄宫,则气候诊於躯形,录字彰於太极,则心神正於丹房。若生有金阁玉名者,则眼有日光,青齿白血,其为人也,则仁慈而乐仙,明颖而秀挺。若上清有金书玉录者,则背志於河魁,胸前有偃骨,其为人也,恭和而下人,德及昆虫。若太极宫有丹简青文者,则手理有累人倒大之字,其为人也,密慎而好真,清虚而容非。若方诸有玄素紫名者,则眼四规中有紫光,照鉴其躯,其为人也,修业深妙,清盛避秽。若太清有玉籍绛名者,则声有玉音金响,口方目圆,其为人也,弘施博爱,视人如伤。若太素有琼简金名者,则白志见於腹,口中有紫气,其为人也,慈德而通神,潜仁而下众。若南极有丹文紫录者,则头生五气,上接重楼之云,其为人也,和仁而爱穷,赈厄而济难。若斗中有玄玉绿籍也,则心中有九孔,肺外有锦文,颐下有玉丸,目中有绿筋,眉角当有上千双理顺文城郭,秃鬓露颗,明堂平白,千理为通真之津,广颗为受灵之宅,其为人也,慈爱穷贱,仁及乌兽。若玄宫上元有青金赤书者,则丹心紫孔,黄华绕胃,口中香气,齿多玉液,其为人也,少好视日月之流霞,乐星辰之光象,质清骨坚,精诚探秘。若玄都丹台有白玉金字者,则青肝紫络,仓肾绫文,玄膺精溢,形盛神洁,身体香软,血清气泽,其为人也,耽存玄远,味景灵质,好惠下已,救施厄匮。若三元官有琳札青书者,则紫脑锦舌,玄志鬓际,绿肠朱髓,方天圆额,阴有伏骨,软发紫泽,孔门三开,起居似涩,眼有流光,青精凝液,掌文四达,齿牙三锷,其为人也,灵心仁虚,慈感发神,好微敬信,乐林兴春,爱水清流,怀感山川,愿投名阿,保魄养魂,志凌青泰,远味天仙。诸有如此相,皆必上仙也。亦可学而得,亦可不学而获,要其人必好道,好道学微,必速得升变矣。其次鼻上有玄山。玄山,鼻上有黑志是也。又当使腹有玄丘,以对玄山也。玄丘者,亦黑志也。若阙其一,皆不合仙相。若口臭而性耐秽者,都坏玄山、玄丘之相矣。其次青骨。青骨者,其人皆乐闻五香之气,好学神灵之事。其次鹄行龙趋,项生玉枕,耳后伏晨,胁下有青志,体生络文,及心真胆静,耳坚气宽,此皆次仙之相也。玄洲亦有黄金刻名之籍,不学而得尸解主者,若学得白日放尸之仙也。其次太山三官府有生之乡,脱无死之地,其人魂命不终於死,浮游无限,故以学仙道者,有成陆行之仙耳。当三十年一易地而处,转名而止,亦无死期。所以尔者,太山三官玄录白籍,不注有死之地故也,非三官之妄注於死地。太阴注死生,有黑录白簿,赤丹编简,受生先后相次受死,亦先后相比其数,得六千简辄注一人无死地,其人率多长寿而难死,年多出一百岁,既死忽然而无痛病矣。若加之以学仙,几当成而可教者也。然此人性多协畏而和柔,多好事於微妙,皆仙相也。其次笃志至道,精意坚正,或广行阴德,济贫拯困,施惠亲穷,藏埋枯骨,德过古人,贞平允淑,温恭厚下,不淫不贼,或先人施恩,世世立功,德在三官,已立三百善事,以此学道,皆可得仙也。其心正则天地弗能违也,其神坚则鬼神弗能逆也,其魂明则众邪弗能侵也,其魄白则万妖弗能干也,其精清则淫尸弗能乘也,其液盛则三虫弗能乱也,其血凝则浊气弗能散也。故夫学道者,真心坚神,厉魄抱魂,拘千邪於八荒之狱,闭万妖於九遐之端,精诚以存真一於太初,孜孜常愿凌翮以飞仙,朱灵安於绛宅,五宝守乎清玄,履试观而不倾,居荣辱而不迁,委南面而弗顾,弃万金而莫恨,甘寒苦之轗轲,乐静斋於丘山,守诚心而不倦,并天地可长存,如是始可与言学道之夫矣。若都无此相,又无此行,虽复英雄拔标,志吞四海,横气宏落,高韵凌云,渊璋洞朗,飞翰辩言,雅任奇迈,理幽综滞,口谈虚无而目营八方者,固非仙才也,所谓徒劳以终年,无解於不得矣。 上清徒圣道君列纪竟 #1『诸弘元』:疑当作『讳弘元』。
管理员
2023年5月10日 07:26
303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