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书十二种》
《百字碑注》
《百字碑注》
《参同直指》
张紫阳真人读参同契文
参同契直指序
《参同契》经文直指(上篇叙以御政)
《参同契》经文直指(中篇引内养性)
《参同契》经文直指(下篇配以伏食)
《参同契笺注》
《参同契笺注》上篇
《参同契笺注》中篇
《参同契笺注》下篇
《参同契直指三相类》
《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上篇
《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下篇
《象言破疑》
象言破疑卷上
象言說
順逆說
药物说
火候说
象言破疑卷下
破疑诗 七言绝句五十首
元牝真窍说
修真要诀
《悟真直指》
悟真篇原序
悟真篇后序
《悟真》直指卷一
《悟真》直指卷二
《悟真》直指卷三
《悟真》性宗直指卷四
《通关文》
色欲关
恩爱关
荣贵关
财利关
穷困关
色身关
傲气关
嫉妒关
暴燥关
口舌关
嗔恨关
人我关
冷热关
懒惰关
才智关
任性关
患难关
诡诈关
猜议关
悬虚关
妄想关
生死关
自满关
畏难关
轻慢关
懦弱关
不久关
暴弃关
累债关
高大关
妆饰关
假知关
阴恶关
贪酒关
怕苦关
不信关
无主关
速效关
粗心关
虚度关
退志关
夸扬关
幻景关
耻辱关
因果关
书魔关
着空关
执相关
闺丹关
炉火关
绝言歌
-
+
首页
《参同契笺注》中篇
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二气玄且远,感化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征。 修真之道,全是盗天地虚无之气,窃阴阳造化之权。《阴符经》曰:“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天下不见不知,方能盗之。若能见能知,则为后天,而非先天。所修者,一己之阴,安能凝结圣胎,无中生有,形神俱妙也。且如阳燧本无火,借日而即生火;方诸本无水,映星月而即得水。阳燧方诸,与日月相隔,不知几万余里,而有无相感,即能通气。何况先天之气,近在我身,切在心胸,岂有不能感化者乎?其不能感化者,皆因阴阳不能和合之故。如果和合,则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一时辰内管丹成矣。 盖吾身之阳性阴情,如天上之日月;吾身之真精元神,如日月之水火;吾身玄牝之门,如阳燧与方诸。玄牝立而性情通,性情通而精神旺,精神旺而金丹生。亦如阳燧取火,方诸取水,两者相形,一物生焉。此无中生有之效征也。《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阳也,主动;牝阴也,主静。玄牝之门,即生阴生阳之门,即有动有静之门,故谓天地根。这个门,有谷神存焉。谷神者,阴阳两而合一之神。谷神动静而生阴阳。阴阳相合,又生谷神。玄牝谷神也。顺之则生人而成幻身。逆之则生仙而成真身。顺逆之间,真幻大别。仙翁以阳燧取火,方诸取水,二气感通之象示人,妙矣哉。此节注契文“将欲养性”与“坎男为月”二段之大意。 是非历脏法,内观有所思,履行步斗宿,六甲以日辰。阴道厌九一,浊乱弄元胞。食气鸣肠胃,吐正吸外邪。昼夜不卧寐,晦朔未尝休。身体日疲倦,恍惚状若痴。百脉鼎沸驰,不得清澄居。垒土立坛宇,朝暮敬祭祀。鬼物见形象,梦寐感慨之。心欢意喜悦,自谓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举措輒有违,悖逆失枢机。诸术甚众多,千条有万余,前却违黄老,曲折戾九都。明者省厥旨,旷然知所由。 省厥旨(一本审厥旨);垒土(一本黑土) 修真之道,一得永得,至简至易,知而行之,立跻圣位。在儒,则为中庸之道;在道,则为金丹之道;在释。则为一乘之道。其要,在乎刚柔相当,性情相合,诚一不二耳。世之学人,不遇真师,趋入旁门,或有定心止念,习内观者;或有步罡履斗,炼六甲者;或有行九一邪术,弄元胞者;或有运呼吸之气而绝粮者;或有昼夜不卧而恍惚若痴者;或有子午行气而百脉沸驰者;或有垒土立坛而与鬼怪为邻者。如此等类,千条万余,举措有差违,悖逆失大道,本期永寿,反而伤生。前违黄老之教,自遭九都之戾,彼岂知世间有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能以女转成男,老变为童,长生不死乎?若有明哲志士,遇真师而明大道之旨,旷然而知修真所由之路,不在三千六百门也。此节注契文“关关雎鸠”一段之意。 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胥。 上言明者省厥旨,旷然知所由。省者,省何旨?知者,知何由?即省此金丹之旨,知此返还之由也。夫金丹之道,有有为无为二法。上德者,行无为之道以了性;下德者,行有为之道以了命。上德行无为之道者,以其上德者天真未伤,阴阳和合,人心窍闭,道心常存,则称有也;下德行有为之道者,以其下德者天真已亏,阴阳涣散,道心窍闭,人心用事,则称无也。有者,有道心而无人心;无者,无道心而有人心。无道心即下德,有道心即上德。故下德之无,须奉上德之有,去人心而增道心,从无而守有也。上德之有者,盖有神德常居,养道心而防人心,借有而化无也。人心去则为真无,道心固则为真有。真无者,真阴也;真有者,真阳也。真无真有,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胥也。两孔穴,即真无真有二穴。法者,即有为无为二法。金气者,先天真一之气,号为水中金。此气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非色非空,非有非无,有无相形,一物生焉。故两孔穴。用法修之,金气相胥于中而凝结焉,不曰金气相胥,而曰金气亦相胥,此中大有秘密。盖道心具有真知之情,属金。其气至刚至大,充塞天地,万物难屈。故谓金气。此气异名多端,曰金华,曰水中金,曰真铅,曰先天气,曰神明,曰神德,曰元精,曰黄芽,归到实处,总是真知神明之德耳,此神德也。上德者,行无为之法,防危虑险,以保养之;下德者,行有为之法,渐采渐炼,以返还之。能保养,而有者归于纯粹;能返还,而无者仍复于有。有为无为二法,总以成全此神德金气一物耳。故曰金气亦相胥。上德下德,所争者有为无为,及至金气煅炼成宝,后天阴气化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则有无俱不立,天地悉归空,更何有上德下德之别乎?此节注契文“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之义。 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金计有十五,水数亦如之。临炉定铢两,五分水有余。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火二与之俱。三物相含受,变化状若神。下有太阳气,伏烝须臾间。先液而后凝,号曰黄舆焉。岁月将欲讫,毁性伤寿年。形体如灰土,状若明窗尘。捣治并合之,持入赤色门。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炎火张于下,昼夜声正勤。始文使可修,终竟武乃陈。候视加谨慎,审察调寒温。周旋十二节,节尽更须亲。气索命将绝,休死亡魄魂。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为神。 相含受(一本既合度);如灰土(一本为灰土) 上节言上德下德,有为无为二法。此节细言下德有为之妙用。下德者,有为之道,后天中返先天也。后天中返先天,先要知真金一味大药。此金非世间之凡金,乃吾固有真知之真金也。此金经火锻炼,与天地并长久,与日月共光明。故丹成之后,名曰金丹。以其丹由金成,临炉下功,首以金为堤防。堤防者,堤防金之生水也。堤防金生水者,将以为入水计耳。入水者,非入泛滥之水,乃入精一之水。丹道用金之事大,入水之事亦不小。防金在于不即不离之功,入水在于不急不缓之妙。不即不离,杀中有生,不急不缓,柔中藏刚。优游者,从容自然,以逸待劳,以静候动耳。防金入水之妙,莫先知其金水之本数。真知之真金,自一阳复,而渐至于纯全,圆陀陀,光灼灼。通幽达明,如十五之月,光辉盈轮,无处不照,取数为十五两,此金之本数也。有一分金,即生一分水。有一两金,即生一两水。如月十六,一阴潜生。至三十日,光辉尽消,复为黑体,取数亦为十五两。故曰金计有十五,水数亦如之。用水之法,别有妙用,不得以本数用之。比如水之本数固有十五两,生到五分,则为有余之水,已不可入矣,只生到二分,则为精一之真水,正宜入之。水真则水能生金,是母隐于子胎,子报母恩也。金不泄气,无伤于金,故金重如本初,不失其十五两之本数也。若水生到三分,亦谓有余,遂不堪入。学者须要知的水有清浊之分、壬癸之别。壬水清,属阳;癸水浊,属阴。壬水有气而无质,为精一不二之真水;癸水纯阴而有质,为泛滥交杂之污水。二分水如泉中方出未流之水,至清至洁,壬水也。三分水已流而染尘,五分水渐流至远,已混浊不堪,此皆癸水也。丹道入水只取其气,不取其质。用质伤其金,用气辅其金。故以二分之水,辅助十五两之金也。 然入水得真,入火亦不可无候。火者,虚灵之神。阴阳之和气,水用二分,火亦须用二分。二分之火,如初燃之火,温而不燥,明而无焰。水用二分,不失其金之重;火用二分,不克其金之体。如是配合,则水来济火,而火不燥;火来炼金,而金生明;金来生水,而水有本。水火相济,金火同宫,三物自相含受,变之化之,神妙不测矣。盖三物含受,是三而归一。 鼎炉之中,药即是火,火即是药,药火相生,和气熏蒸。内有太阳灵光,一点真火锻炼。须臾之间,真金溶化成液,由嫩渐坚。变白为黄,号曰黄舆。黄者中色,舆者土象。金具燥气,遇火而燥气顿消,刚化为柔,刚柔如一,阴阳混合,归于中正之地,名曰黄舆,又名金丹。圣人修炼大丹,攒年至月,攒月至日,攒日至时。以法追摄,于一时辰内,天地造化夺尽,阴阳五行夺尽,万物气数夺尽,易错难逢,倘差之毫发,失之千里,毁性伤寿,得而复失。当此之时,须宜大用现前,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形体俱忘,无烟无火,如灰如土,如明窗尘。捣治并合者,刚柔俱化,形迹全无也。送入赤色门者,虚灵不昧,无微不照也。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者,还丹在一时,温养须十月。固济牢封,须臾不离,不到胎完神全之时,而温养之功不得休歇也。炎火张于下,昼夜声正勤者。自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全线飘红也。始文使可修者,一时之功,用文火以合丹也。终竟武乃陈者,十月温养,用武火以炼己也。候视加谨慎者,候视一气之存亡,谨之慎之,防危虑险也。审察调寒温者,审察火候之度数,不燥不冷,寒之温之,调和相当也。周旋十二节,节尽更须亲者,前进阳火,暮运阴符,阴阳符火,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功夫不息。气索命将绝,休死亡魄魂者,功夫到日,百脉俱息,气血融化,犹如小死。当此之时,七魄已亡,三魂已死,情性精神,凝结不散,如痴如醉,只有先天一点清阳之气,而法身成矣。此身名曰金刚不坏之神,又曰清净法身,又日紫金丹。金丹至紫,赫赫至阳,浑无一点阴气夹杂矣。噫!此丹之大不过一粉一提一刀圭,其神通妙用,能出死入生,能点枯骨复活,能开瞽目复明,服之者立跻圣位。此下德者,有为之法,无中守有之妙诀。此节注契文“知自守黑”至“常与人俱”一段之义。其所注之义,较契文尤为精详,其中火候细微,大露天机。学者若于此节中打的通彻,则修丹妙用,可得其大半矣。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旋曲以视听,开阖皆合同,为己之枢辖,动静不竭穷。离气内营卫,坎乃不用聪,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蒙。三者既关楗,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难以推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寤候存亡。颜色浸以润,骨节益坚强。排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反者道之验,弱者德之柄。耕耘宿秽污,细微得调畅。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内营卫(一本荣卫),不辍休(一本輒休) 上节言有为之功精且详矣。此节承上节而言无为之要。 无为者,抱元守一之道,乃上德之事。虽是上德之事,而下德者,还丹到手,命基已固,即与上德者同一行持,自有为而入无为矣。但守中抱一之德,非是空空无为,其中有保先天、化后天之功,须要万缘俱息,诸尘不染,身心大定,方能济事。夫身心不定者,皆因耳目口三毒害之耳。耳听乎声,目视乎色,口发乎言,身随耳目口移之,心由声色言动之。心动身移,真性不明,虽还丹到手,法身难脱,难免阳极生阴,得而终失之患。若闭塞三毒,不令发通,三毒可转而为三宝。不但不能为害,而且能以致福。闭塞者,非工家闭目、闭口、塞耳之谓,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之义。非礼勿视,则视者尽礼,闭其非礼之目也。非礼勿听,则听者尽礼,闭其非礼之耳也。非礼勿言,则言者尽礼,闭其非礼之口也。极之,见色不色而目闭,遇声不声而耳闭,非时不言而口闭。如能闭塞此等耳目口,则内念不得而生,外物不得而入,身心不动,真人潜于深渊。无识无知,动静如一,而浮游守规中矣。规者,所以取圆,圆即中,中即圆也。守规中,即允执厥中之义。潜深渊,即惟精惟一之义。精一执中,身心不动不摇矣。 旋曲以视听者,回光返照,黜聪毁智,收敛精神也。开阖皆合同者,心死神活,闭邪存诚,勿忘勿助也。为己之枢辖者,己为私欲,辖枢所以克己也。动静不竭穷者,或动或静,功夫不间断也。离气内营卫者,离为火为神。火动则神狂而忿生,纳于营卫,则惩忿而心火下降,神即定矣。坎乃不用聪者,坎为水为精,水泛则精摇而欲生。不用其聪,则窒欲而肾水上潮,精即化矣。兑为金为情,其性主悦。金燥而情动,则心悦而泄气。言者心之声,希言则心静情忘,有真悦而阴阳和,一气浑沦而顺鸿蒙矣。离、坎、兑三者,统精、气、神为内三宝。外而耳、目、口闭塞,内而精、气、神安静。内外三宝,既能关键,则内念不出,外物不入,缓其真人之体,处于空房矣。缓者不即不离,以逸待劳之意。空房者,空中有体,非顽空,乃真空。真空者,空而不空,故下文紧接曰:“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也。委志是不空,无念则又空。丹书所谓“只灭动心,不灭照心”者是也。证难以推移,心专不纵横者,专心而致志也。寝寐神相抱,觉寤候存亡者,寤寐而不忘也。如是用功,六根门头无漏。不但真人法身有养,即后天幻身亦自健壮,颜色浸润,骨节坚强,理有可决。排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者,群阴化尽,金丹成熟,功夫不到不方圆也。然后二字,大有深意,古仙云:“一毫阳气不尽不死,一毫阴气不尽不仙。”若稍有一点阴气未化,是犹祸根。虽大道在望,未许我成。故修道者,必修至于纯阳无阴之地而后已也。既能排去众邪,正阳立而稳妥,从此加功而不辍休,神清气爽,如云雨之行,解燥除烦,淫淫若春泽,寒气尽化,液液象解冰,积滞顿消。从头流达足者,从头至尾而细微条理。究竟复上升者,颠倒逆施,而自卑登高。往来洞无极者,一气运用,而心坚志远。怫怫被容中者,万物皆空,而无私无虑。反者道之验者,能返朴即成道之验也。弱者德之柄者,能柔弱,即刚强之本也。果能耕耘历劫之污秽,细调本来之天真,虽始而浊,终而清;初而昏,久而明。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诚之于中,达之于外,根心生色,归于形神俱妙之地。 此节言浅意深,其示验证处,多以幻身为喻。其实内藏温养法身之诀。试玩节首“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之句,可知是有为之后,而又无为之道。若仅以炼已测之,殊失仙翁妙意。真人者,圣胎也,方才炼己,真人犹未现象,如何潜深渊而守规中?学者须要知的此节是注契文“内以养己”一段之义。“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四句,即注契文“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四句也。自“旋曲以视听”,至“然后立正阳”二十句,即注“三光陆沉,温养子珠”二句也。自“修之不辍休”至“细微得调畅”十二句,即注“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也。自“浊者清之路”至“润泽达肌肤”四句,即注“伏食三载”至“长乐无忧”六句也。 至于契文“道成德就”云云六句,显而易会,故不及之。可知此节是修命之后,而又修性之事。结尾指出“初正则终修,斡立末可持”,而愈晓然矣。初正斡立者,始而有作以修命也。终修末持者,末而无为以了性也。性命必须双修,功夫还要两段。上德者,不待修命而即修性,行此段功夫,便可了却大事。下德者,必先修命而后修性,命实到手,再行此段功夫,方入圣基。故曰“初正则终修,斡立末可持”也。但上德者无为,下德者有为,须要知的先天真一之气。盖上德者无为,抱元守一,即守此一气也;下德者有为,后天中返先天,即返此一气也。若不知上德者无为,便落于空寂,不知下德者有为,便执于幻相。有为也不是,无为也不是。所谓知其一万事毕者,正为此耳。修道者若不遇明师,此一气掩蔽于后天之中,隐而不见,如何能知?故曰“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学者可不急求真师乎?
管理员
2023年5月16日 20:02
21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