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书十二种》
《百字碑注》
《百字碑注》
《参同直指》
张紫阳真人读参同契文
参同契直指序
《参同契》经文直指(上篇叙以御政)
《参同契》经文直指(中篇引内养性)
《参同契》经文直指(下篇配以伏食)
《参同契笺注》
《参同契笺注》上篇
《参同契笺注》中篇
《参同契笺注》下篇
《参同契直指三相类》
《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上篇
《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下篇
《象言破疑》
象言破疑卷上
象言說
順逆說
药物说
火候说
象言破疑卷下
破疑诗 七言绝句五十首
元牝真窍说
修真要诀
《悟真直指》
悟真篇原序
悟真篇后序
《悟真》直指卷一
《悟真》直指卷二
《悟真》直指卷三
《悟真》性宗直指卷四
《通关文》
色欲关
恩爱关
荣贵关
财利关
穷困关
色身关
傲气关
嫉妒关
暴燥关
口舌关
嗔恨关
人我关
冷热关
懒惰关
才智关
任性关
患难关
诡诈关
猜议关
悬虚关
妄想关
生死关
自满关
畏难关
轻慢关
懦弱关
不久关
暴弃关
累债关
高大关
妆饰关
假知关
阴恶关
贪酒关
怕苦关
不信关
无主关
速效关
粗心关
虚度关
退志关
夸扬关
幻景关
耻辱关
因果关
书魔关
着空关
执相关
闺丹关
炉火关
绝言歌
-
+
首页
《参同契笺注》下篇
推演五行数,较约而不繁。举水以激火,奄然灭光明。日月相薄蚀,常在朔望间。水盛坎侵阳,火衰离昼昏。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以性言。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吾不敢虚说,仿效圣人文。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淮南炼秋石,玉阳加黄芽。贤者能持行,不肖毋与俱。古今道由一,对谈吐所谋。学者加勉力,留念深思维。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金丹之道,阴阳调和之道也。阴阳和则生丹,阴阳背则败道。推演五行生克之数,而即知金丹之道,至约而不繁也。比如举水激火而火灭,水克于火也。日在朔而蚀,阴盛于阳也;月在望而薄,阳盛于阴也。又如月体水盛而阳光亏,日色火衰而白昼昏,凡此皆阴阳偏孤两不相济之象。若阴阳相应,随时交感,道出自然,有何侵伤乎? 人之真性属阳,真情属阴。本来阴阳一气,性情相合,浑然天理。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不识不知者,性之体也。顺帝之则者,情之用也。性情自然,皆出无心。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如名之有字。名以定情,情比名也;字以性言,性比字也。名字总称一物,性情岂有两件?因交后天,真中有假,阴阳分离,性情相背,彼此不和。如水盛坎侵阳,火衰离尽昏,真情变为假情,真性变为假性矣。金丹之道,推情合性,假中寻真,杀中求生,使阴阳相合,仍还当年浑然天理,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之本来面目,称之曰还丹。还丹者,还其本来原有之物,而非有增有减,又曰还原返本。吾不敢虚说,仿效圣人文者,是仙翁自叙所注,系有本之谈,而非无稽之语。这个还丹,古来圣贤,方便立名,等等不一。古记称曰“龙虎丹”,黄帝称曰“美金毕”,淮南称曰“秋石”,玉阳称曰“黄芽”,《参同》称曰“金砂”,曰“刀圭”。总以形容还丹一物耳。此道也,上士闻之,勤而行之,故曰贤者能持行。下士闻之,大笑去之,故曰不肖毋与俱。何为古今道由一,对谈吐所谋?夫金丹大道,乃历代圣贤口口相传,心心相授,彼此对谈,吐其所谋,乃是真知所见之学问,非妄猜私议可比。虽成道有先后,而修持则准一,即如《参同》之理。魏、徐二翁,同学于阴真人,其所着所往,魏证之于徐,徐证之于魏,皆对谈吐谋,岂有虚谬?学者若能勉力思维,忽的得其要领,涌身鑽入理窟,犹如仙翁对谈所谋,勤而行之,决定成道,则仙翁昭昭不我欺矣。奈之何世之愚徒,以《参同》目为烧炼凡砂凡汞之事,负却仙翁当年著书婆心,便为毁谤圣道,真地狱种子,而不知悔悟,尚自称修真之士,岂不愧死?此节注契文“惟昔圣贤”一段之义。 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冰雪得温汤,解释成太玄。金以砂为主,禀和于水银。变化由其真,终始自相因。欲作伏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以谷,复鸡用其卵。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冶。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水流不炎上,火动不润下。世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资财。据按依文说,妄以意为之。端绪无因缘,度量失操持。捣治羌石胆,云母及矾磁。硫磺烧豫章,泥汞相炼治。鼓下五石铜,以之为辅枢。杂性不同类,安肯同体居。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侥幸讫不遇,至人独知之。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管窥不广见,难以揆方来。 上节题明金来归性,乃称还丹。若舍性情,以万般与我非类之物,而欲保命全形,岂有此理?且如胡粉,乃黑铅烧成,投火仍化为铅。冰雪乃寒水所结,得温则解化为水。朱砂乃水银所变,见火则仍化水银。黄金加水银为白色,见火则即还其黄。凡此等类,变化皆由本性之真。所以始而可以此物化彼,终而可以彼物化此,始终相同,易于为功。岂有欲作伏食仙,而不用同类之物,能以济事乎? 伏者,伏藏先天之气,而不妄动之意。即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者是也。食者以虚求实,腹实之义。即孟子所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者是也。养浩气至于充塞天地,造化不拘,万物难移,方是伏食。人秉先天一点浩然正气而成人,必伏食浩然正气而方成道,非伏食一切不类之物也.比如植禾以谷,复鸡用卵,类辅自然,物即成就,非有相强。鱼目不成珠,蓬蒿不成槚,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水不炎上,火不润下,情不相同,性不相类,而欲有济,如何能之?世间多少学士,自负良材,不求真师。间闻金丹之说,疑为炉火烧炼,据按古文,妄议私猜,失其操持,耗费资财,锻炼五金八石等物,妄冀服食长生。殊不知此等杂性之物,与我不类,安能在体常居?千举万败,不知悔悟,犹生痴想,自谓侥幸不遇,福分浅薄,至死不悔。噫!此等之辈,忘其本念,中道生疑,出正入邪,而犹自欺欺人,以为有得。以旁门外道之事,著书立论,以盲引盲,管窥蠡测,何可以揆方来乎?此节注契文“河上姹女”一段之义。 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常。金本从月生,朔旦日受符。金返归其母,月晦日相包。隐藏其匡廓,沉沦于洞虚。金复其故性,威光鼎乃饎。 上节言欲作伏食仙,宜以同类者。同类者为何物?即吾本来所具天良之真性,落于后天,即道心所发真知之情者是也。此情在五行属于金,丹书皆曰真金。此金历万劫而不坏,为圣贤之阶梯,仙佛之种子。欲了性命,舍此真金,别无他术矣。试观世间凡金,其性至刚,其体最坚,入火则愈炼愈明,所谓真金不怕火烧者是也。金色之精光,不因猛火所夺,犹如日月之光辉,不因照临所亏者相同。自开辟以来,万物有生有灭,有存有亡,惟日月其形如常。金重经久不灭,是金与日月同光明,同长久也。凡金如是,而真金可知。 夫真金之真知,为无情之情,真空而含妙有,不着于色象有无之形,为阴中之阳,有象于月光,故曰金本从月生也。金从月生,则金丹之功运,宜效月之盈亏,而进退之。月本纯阴,映日而生光,光即金之象。月当朔旦,日来受符,月得日光而孕震,初三一阳现于坤地,是金返归其母也。土能生金,故坤土为金之母。金返于母,所谓西南得朋。自一阳二阳三阳,十五光辉满盈,盈而又亏。十六一阴胎内,至三十晦,东北丧朋,日包月体,而为纯坤,隐藏匡廓之形,沉沦灭迹,入于洞虚之地矣。比之修道者,虚极静笃之中,真知灵知合一,忽有一点真灵之光发现。其光名曰神明,又谓黑中白,又谓水中金,又谓先天真一之气。如月借日光,一阳生于坤地也,由微而着,光辉圆满,真灵常存。又用十月温养之功,防危虑险,收敛精神,不露圭角,隐藏沉沦,归于无何有之乡。亦如月光晦而无迹,日月相抱如一矣。 金复其故性者,真知之情与灵知之性,混而相合,情归于性,性定情忘,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金还其元矣。威光鼎乃饎者,饎为火色。当情归于性,性恋其情,情即性,性即请,良知良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灵知不昧,火返其本矣。金还元,火返本,金火同宫,药即是火,火即是药,炉中赫赫全线飘红,是谓威光鼎乃饎。鼎而曰光,虚灵之鼎;光而曰威,刚健之光。刚健虚灵,有气无质,万物难伤,真金复于本性也。此节注契文“太阳流珠”至“凝而至坚”一段之义。 火记不虚作,演易以明之。偃月法炉鼎,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与之俱。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兑数八,下玄艮亦八。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 上节育金火同宫,金复其本性矣。然金复其本性者,是阴符之运用。若功夫不到,不能方圆也。火记不虚作,演《易》以明之者,火实无火,托阴阳相和之气以为火。然阴阳有盈虚消长之节,此圣人火记之所以作也。其作非悬虚之语,乃准诸《易》卦爻象吉凶悔吝以立言。《易》之坎卦象月,月属水,月在西南纯阴之下,微阳吐露,名曰水中金,其光偃仰,故谓偃月。此阳进阴消之机,故取象偃月为炉鼎,非取坎为炉鼎。偃月之光,从西而生,故取象为金,为白虎,在人为情。金生水,虎能咥人,为妄情;水生金,虎能护人,为真情。真情发现,水不泛滥而归原。则真精生。故白虎真情,为熬炼真水之枢纽。所谓五行颠倒用,虎向水中生也。《易》之离卦象日,日属火,象流珠。火生于木,火中具有木气,取象为青龙,在人为性。木生火,龙能伤人,为气性;火生木,龙能生人,为真性。真性发现,火不生焰而返本,故日青龙与之俱。五行不顺行,龙从火里出也。龙性属阳为魂,虎情属阴为魄,水中生金,火中生木,真情真性相会,魂魄自相拘束,两而不离矣。魂魄相拘,阴中有阳,如坎,如月上弦之金八两;阳中有阴,如离,如月下弦之水半斤。刚柔俱归中正,金水相停,水火相济,真性真情,两弦之气,合而为一,复于乾刚坤柔,易简良知良能之本体,与天为徒,与地为配,金丹凝结,命基永固。 此《易》理变化之道,所以为贵而不倾败也。此节注契文“金华先唱”至“何敢有声”一段之义。 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浅深。弃正从邪径,欲速阏不通。犹盲不认杖,聋者听商宫。投水捕雉兔,登山索鱼龙。植麦欲获黍,运规以求方。竭力劳精神,终年无见功。欲知伏食法,事约而不繁。 上节言调和阴阳,火候必准诸《易》理,方济大事。若背《易》理,即不是道。古仙云:“形以道全,命以术延。”延命之术,能以窃阴阳,夺造化,转乾坤,运日月,回斗柄,扭气机,位天地,育万物,乃古今来理窟中第一大术。惟天生智慧之大人,能以行之。彼一切愚迷小人,不审道之深浅,专好小术,弃正从邪,入于旁门,犹盲不认杖,聋不听音,捕雉兔于水,索鱼龙于山,植麦欲获黍,运规以求方,是皆枉劳精神,空费功力。彼岂知神仙伏食大法,约而不繁,一时辰内管丹成哉?此节注契文“不得其理”至“与道乖戾”一段之义。 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呼吸相含育,伫息为夫妇。黄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水以土为鬼,土镇水不起。朱雀为火精,执平调胜负。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三性即合会,本性共宗祖。 上节提出伏食之法,约而不繁。其法为何法?即调和五行,混而为一之法也。子属坎,坎为水;午属离,离为火。 坎纳戊,离纳己。坎中实,真知也,戊即真知之信;离中虚,灵知也,己即灵知之信。坎一离二,数合为三,戊己士居中央,其数称五。外则取坎填离,以真一之水,而济灵明之火;内则流戊就己,以刚健之信,而合柔顺之意。是为三五和谐。三五既和谐,则先天性情精神,而统后天精神魂魄,则八卦阴阳定位,而造化纲纪正矣。八石者,八卦之象也。阳为纲,阴为纪。坎离者,八卦之用。坎离和谐,其余六卦,阴阳俱皆相随而和谐,各得其正矣。纲纪既立,一动而为呼,呼则生阳;一静而为吸,吸则生阴。一阴一阳,动静相关,呼吸相通,彼此含育,情性和合,伫息而为夫妇。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凝而为一黍之珠矣。以上注契文“丹砂木精”至“都归戊已”一段之义。 水火土三者,俱是道中之要物。三者合,则生丹生圣,而复先天。三者离,则生人生物,而落后天。盖土能生金,水能生木。土生金,故黄,土为金之父。水生木,故流珠为水之子。土何以能生金?用离己虚灵之真意,去克坎地混离之浊水,以求真知之金情,故土镇水不起也。水何以能生木?用坎中精一之真水,去克离宫烈焰之燥火,以全灵知之木性。故水盛火消灭也。所可异者,水以灭火,何可土镇?火调胜负,何可水灭?特以水有混杂之水,有精一之水。火有烈焰之火,有温和之火。土镇之水,乃混杂之水;水灭之火,乃烈焰之火。混杂之水涸,精一之水生;烈焰之火息,温和之火现。俱死归厚土者,土镇水,水干而泥成土;水灭火,火灭而灰化土。相生相克,克中有生。真知灵知相合,真情真性同气,刚柔俱归中正,如乌兔会于黄道。药即是火,火即是药,水火土三姓一家,结为一粒黍米金丹,而共宗祖矣。 阴阳相合,始谓共宗祖。若不到阴阳相合处,犹有偏孤,未是浑然一气景象,不得谓共宗祖。正契文“含元虚危,播精于子”之奥义。虚危,乃阴阳交会之处,亦日月合符行中之处,故有元精在焉。元精者,金丹之别名,亦即宗祖之谓。以上注契文“刚柔迭兴”至“播精于子”一段之义。 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伏食之,寿命得长久。土游于四季,守界定规矩。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熏烝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壮丁,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 金丹之道,一得永得,至灵至神,立竿见影,知之者直登彼岸。奈何世人多不信心,以为世间必无此事。试思巨胜,乃后天有形滓质之物,人久服之,亦能延年。而况金丹为先天至宝,修成入腹,岂有不能长生者乎?凡金其性坚刚,尚能经久不败,为万物之宝,真金其气纯阳,岂有伏食而不能成仙者乎?土出于四季,而四时八节,各循规矩,自然流行不息。人服金砂而四肢百体,变形易色,自能脱灾免厄。若有志士,得师口诀,自有为而入无为,了性了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号曰真人,寿与天齐。至于四肢坚固,颜色悦泽,发白转黑,齿落重生,犹其余事耳。此节注契文“如审遭逢”一段之义。 仙翁笺注三篇,体贴伯阳之意,发《参同》所未发。其中药物火候,无一不在。但恐人无肯心,无大福分,自不能见真。序云:“惟晓大象,必得长生。”仙翁岂欺我哉?
管理员
2023年5月16日 20:07
13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