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道人家)
三洞真经
洞真上清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四种)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
太上飞步五星经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宝箓
北斗九皇隐讳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太上洞房内经注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上清七圣玄纪经
真诰
登真隐诀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握中诀
上清修行秘诀(拟)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紫文行事决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
上清修身要事经
上清修行经诀
上清仙府琼林经
太清真人络命诀
洞真金房度命绿字回年三华宝曜内真上经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上清大洞九宫朝修秘诀上道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经秘诀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紫书箓传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青牙始生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上清诸真章颂
高上玉宸忧乐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
上清金章十二篇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
诸真歌颂
众仙赞颂灵章
上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明鉴要经
太上明鉴真经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含象鉴剑图
上清佩符文诀(五种)(青券诀、白券诀、绛券诀、黑券诀、黄券诀)
上清豁落七元符
上清高胜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太玄八景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道迹灵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上清三尊谱录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七域修真证品图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玉清上宫科太真文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
洞真太上仓元上箓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
洞真上清龙飞九道尺素隐诀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
大洞玉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大洞金华玉经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洞真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内真经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玉经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
洞真太微金虎真符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上清八道秘言图
上清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曲素诀辞箓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元始耀光金虎凤文章宝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
洞玄灵宝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校对一次)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注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上品戒经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录简文威仪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四种)
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
云篆度人妙经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灵宝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芝草品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敦煌本)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包含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敦煌本)
太上洞真贤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
+
首页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经名;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又名《思微定志经》。撰人不祥,约出於东晋。系古《灵宝经》之一。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参校本:敦煌P.5563号残抄本。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尔时,灵宝天尊静处玄都元阳七宝紫微宫,恬神玄漠,寂然无为。时紫微宫中,中外光明,映照无量,百和宝香,不烧自熏,香光缠会,冲溢虚空,飘飘流流,散注无穷。饰光遐郁,柔濡清凉,清凉奇雅,非可演铭。天钧大乐,万种互作。 天尊俄然,初不顾眄,思念万兆化之始,胎禀是同,各因氤氲之气,凝而成神。神本澄清,湛然无杂,既授纳有形,形染六情。六情一染,动之弊秽,惑於所见,昧於所着,世务因缘,以次而发。招引罪垢,历世弥积,轮回於三界,飘浪而忘反,流转於五道,长沦而弗悟。婴抱痛毒,不能自知,驰神惶悸,唯罪是履。愍之在心,良无已矣。忆其禀受之始,理有可哀,即遣侍臣,召左玄真人、右玄真人。须臾,二真人立便躬到,稽首礼毕,依位而坐。侍座良久,言燕粗悉。 於是,天尊曰:所以相屈之意,正欲及之。吾向思念亿兆源起如是。如是之理,犹可拯济。卿等二贤已发大慈大悲,亦当同斯趣耶。二真人答曰:众兆涂炭,常於所邑,并各已作,委曲教化,具说罪福,於理造极。犹有强梁愚痴之人,永自不信,纵有微信,当时录伏,不经旬朔,已复懈怠。盖亦天尊高鉴所简,当如之何。 天尊曰:其虽懈怠,当时一信,福已不轻。二贤已植此功,宜奖之焉。二真曰:不审复应何方,必令其悟。 天尊答曰:此辈冥昧,示以广途,文多事碎,智所不堪。智所不堪,致生懈怠心。今欲旨以简文要事,的以示之,当不同也。二真於是下座,稽首天尊:不审何事简要,可以开悟。 天尊曰:卿并还坐,吾欲以思微定志旨诀告之。其要简易,从易得悟,不亦快乎。二真曰:思微定志,为有经耶。 天尊曰:都无文字。二真曰:斯徒触壁,无底大痴,如无文字,何从得悟。 天尊答曰:即时一切经书,本有文字耶。今日之言,不亦经乎。二真曰:唯乞愿闻,辄当书述。 天尊曰:譬如有人,或千或万,欲得珍宝,闻海中大有,便各各装治,或舫或船,千艘百艘,泛於大海,或千里万里,或近或远。有洲屿百千,岛亦无数,或在水中,甚多珍宝,乃至无量七宝精光,光皆冲天色,色各异同。泛船伴如许多人,及风当发,无识光者,为尔且发,罔知何向。 天尊又曰:此诸船伴,可得宝乎。 二真曰:其无导师,尽无先知处,又不识宝光,为尔周章,此行甚难。方当处处悉到,到悉发掘,或於水中用力亿倍,或可果耳。 天尊曰:学道之人,不得思微定志要诀,如此诸人,不识宝光,而欲求宝,可愍如何。 天尊又曰:如此众中忽有一人,善识宝光,宝光冲天,万里遥见,如看掌中。诸人虽多,悉不能见,善见光者,举帆先去,众船随之,径至宝所,悉皆大得七宝名珍,各各满载,还至本处。众伴议曰:赖有导师,今当报德,於是船船敛宝,价直亿千,义以答恩,其宁快乎。二真曰:何利若斯。 天尊曰:学道之人,得此思微定志要诀,其正如是识宝光人。 天尊又曰:往古久远,无数劫时,天王运尽,应更改人,天下绶信,有得之者,便为天子。时善相师,见一山上有此绶光。当是其夜,天雨大骤,火炬不立,光耀晻中,而人不见,师於众中语村人曰:天下天子绶信,在此山中。村人闻之,皆名潜往,晻不能得。学无思微定志,如彼晻行人也。时相师闻人看绶不得,自往看之,往便即得,遂登天位。人若得此思微定志,志意便定,求道审谛,如彼相师善宝之焉。勿得轻泄,轻泄之者,彼我护罪,罪在难原。所以尔者,非但轻经,乃轻道也。受学之人,慎之慎之。二真闻说,欣踊无量,中表相应,唯无愿闻。 天尊曰:故欲相告,岂得为隐,便曰要诀。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归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岂复爱身。身既不爱,便能一切都无所爱,唯道是爱。能爱道者,道亦爱之。得道爱者,始是反真。思微定志,理尽於斯。斯则反乎两半成一,本之一,还归真,道业日升,吾等不亦无复忧劳耶。 天尊又曰:两半成一,其义有五,卿等知乎。二真答曰:已知。不亦於彼清虚之炁,因氤氲之交,分半下降,就此四半,合为一耶。不亦或此假一而为恶者,致招自然之炁,沦於三涂乎。不亦为善,离此四半,还登太虚,复我清虚之气,反我两半,处於自然乎。 天尊曰:卿体之矣。今便以两半轮转图局,相示於空中,下左真之前。 两半图局如下 一名思微定志真券。 法用金钱二万四千,上金五两,五彩纹巾各一段,素丝五两,五方纹缯各一疋,明镜一面,本命纹缯,岁计余一,金钮一双。几如干种。授者得信,当分明计十二折传,传不理尽,便违科,罪增四倍。受者法信不充,而不意炁卑足,亦得罪,罪与违科传同,寒栖道士不论。 上清弟子某甲,赍信如法,奉受要诀,当志心拔还半反上,不至枉魂,饮丹,尽一为信。二真曰:此实简要,始蒙开明,乃有如此之妙旨,而早不悟。不胜天尊成济之恩,衔荷而已,岂是今日卑辞可谢。 天尊曰:虽得此诀,当以十戒为本。授两半诀毕,次度十戒。度十戒法,法师居南,弟子向师三礼毕,请曰:愿见成就,授以十戒,当终身奉行,誓敢有违。於是长跪,心存见十方大圣在於上方,乃稽首谛受,法师烧香,便为说戒。 一者不杀,当念众生。 二者不淫,犯人妇女。 三者不盗,取非义财。 四者不欺,善恶反论。 五者不醉,常思净行。 六者宗亲和睦,无有非亲。 七者见人善事,心助欢喜。 八者见人有忧,助为作福。 九者彼来加我,志在不报。 十者一切未得道,我不有望。 是为十戒。受者并云:弟子某甲受,终身奉修。又礼师,都毕。 天尊曰:能受是十戒,修行如法,十方天官无不卫护,必致得道。子若逼世累,不尽心十者,九八七六,乃至於五,择其能者。然五戒之福,福亦难称。子其广劝众兆垢重闻,或不喜,犹不一二罗缕,委曲开悟,如复懈怠,日趣长苦,由其罪深,夫可如何。二真曰:如有善人,志欲勤修,斯事幸闲,复有何事,求道益速。 天尊曰:普教科仪,隐在三箓三元品戒。三箓乃众经之端,已出于世,亦当相降也。二真曰:三箓为是金箓、玉箓、黄箓耶。 天尊曰:然然。此并为形外之教。思微定志之至理,务知三元妙觉无二,有道有地狱,祈请七玄苦,兼度未见者。当尔之时,上方空中有人诵曰: 此法实玄妙,免汝九祖役。是其人不授,令人与道隔。 非人而趣授,见世被考责。死堕三涂苦,万劫悔无益。 所以空中作此颂者,恐愚人得经,便尔贱之。或以借写,或举本乞人。令有心之人施信无所,法桥路断,是故尔耳。益宜慎之,益宜慎之。时二真人意中咸云:此要诀炳灼,闻即玄悟,前后冗冗,了不开发,为是何物。 於是天尊知二真意,报曰:二贤卿等知不,一切善恶,皆有因缘,应从吾受,是故尔耳。当相为说,便可静听。往昔一过去,恒沙之数,信不可计,无极久远劫时,有贤信道民,姓乐名净信,居业巨富,财不可计。甚信道德,静处思惟,心与口誓,我富如此,此皆福来,衔荷天地,甚宜报恩。报恩之心,实有冥到,然未知何方。从外寝处,还问其妻,具说如此,道不须财,当云何。妻曰:道从心生,何处觅道。但当营始道士诸所乏无,道士得己斋戒,兴显道事,岂非报道。夫得妻言,然之为佳,心开觉悟。时彼山南有一道士,长斋居山,恒诵经句,去净信家二百余里。净信久闻此人,亦常依依,即语妻曰:我当往彼,问其所乏,当随之供足。须令盈余,不使竭少,亦当且送薄饷。妻曰:能尔,真是佳理,闭眼之日,犹有所怙。如不如此,身死神毙,求哀无所。净信即开料杂库,出好名香、细布白毡、吉贝绵绢之类,卧具毡帐,乃及玩弄服饰之物,金银铜器,皆精好者,及诸杂药,事事种种,舍十丁奴,整作十担,诣道士所。言语粗悉,及所发起,今赍薄饷,奉上道士,并以十奴长给洒扫。道士从今以去,有所乏,须可分遣奴还,随命奉给,道民幸甚,勿得疑难。道士为受,净信别去。还家语其妻,具说如此。妻闻道士已受,夫妻欢喜,喜不自胜。自今以,便以为常。如此少时,净信夫妻,命日欲终,都有一儿,儿名法解,时年十七。侍父母疾,父母临终,语其儿曰:我得此丰有,资财无量,皆从道来。誓欲报道罔极之恩。道不须财,唯当供养道士。吾比来入山,诸所营为,是汝所见。今家财产足汝施用,汝其勿废。法解衔泪呜咽,烦冤懊恼,悲哭唤天,一顿一伏,气绝复苏,手抱父母而啼。又曰:阿爷阿婆,发如此之福。临命将终,善尚不退。天道虽远,岂当不感。唯愿即升福堂,位至高尊。儿后寿终,必得相见,俱在道位耳。於是父母命绝。法解长叫气绝,于时久久乃苏。由其父母子,合门心行和吉。虽以道士为先,亦傍救亲族乡里,远近皆蒙惠润。当尔之日,见亲非亲,不避远近,皆往奔赴,及家僮役,亦复甚多。见法解与父母长设,孝心彻灵,誓愿如此,举众无不自相顾视,人人流涕,不能自止。吉人如斯,命尽如何。法解於后,敬向道心,亦是天然,加奉尊命,供养道士,拯救贫乏,给恤行旅,逮及众生,数百倍先。外无毫入,用度唯广,遂至於贫。饷恤道士,向欲不连,道士转老,他无得处,每日烧香,忆此主人供养我辈,遂至於贫。唯愿天道领其丹心,我今老悴,何以报之。道士常以月末一日,六时行道,恒自感忆法解在心,是故遣信,要呼法解语。信曰:汝顿首主人,克此月末,依常一日六时行道,无复所须,可来见就,共作功德。福虽悠悠,亦不宜废。法解得信,欣喜答曰:为法解稽首,道士承至日斋,辄当奉命。信去之后,计校家中诸食,诸仓诸库,悉皆空罄,无可赍持。 忆父遗教,愈增悲感,访卖屋宅。屋宅高广,非中士可居,唯宜天王。天王复自有宫第,或又云此宅势尽,或且云凶,了无买者。乃欲自卖,恐身属他人,永不得复入山,见我道士。法解夫妻,与二男为居,大者胤祖,年十一,小者次胤,私名阿奴,始涉八岁。并姿容端正,绝世无伦,吐纳诵咏,声有玉响,行步举止,德味有余,年虽幼稚,并加勤修,答对远近,礼敬亲疏,书画言辞,每在人表。其姨大富,都无男嗣,恒乐此儿,兄弟大小无在,唯愿得一能与我者,雇钱百万,贪儿佳,故不计钱多。法解忽悟,还问妻曰:忆昔曾闻卿姊,乐吾一儿,今欲尔耶。妻未知问意,即趣答曰:宁当俱死,何有以如此之子去眼前理,卖儿欲以自活,复增愁思。故是死耳,了无此理。夫曰:我卖儿,意不以供口,亦不供身。妻曰:欲以何施。夫曰:道士在山,供养转阙。卿昔闻我奉先君遗教,为忘之耶。妻即拭泪,跪而答曰:今虽穷弊,实亦在心。若如是者,福德之事,盖亦先君遗教,安可不尔。妻曰:法用颇废,便当将儿往报姊也。母子临发,儿跪父别,因启父曰:便当违远膝下,眷恋何极。愿爷行止,时过见视。天性内发,相抱俱哭。阿奴阿爷,感彻天地,胤祖抱其弟头,号哭良久,曰:福德之事,我亦当不久,非言可尽。父见其兄弟如此,心亦罔已,恐其妻悔,即语妻曰:即今且将往就其姨,质十万钱作月日期,冀望宅售,必得儿还。若至期不赎,当长与姨也。所以尔者,不忍便别,以自宽耳。於是割情,母子即路。母至姊所,具说质儿意,姊得闻之,欢喜无量,乃与见钱整五十万,遣车三乘载妹及钱,送还妹家。次胤跪母辞曰:父作如此功德,后必得道。未果之间,愿婆爷行止,时过见视。次胤至欲慰其姨意,抑忍不啼,及母垂临上车,违远在近,母子恩情,非可强割,虽不号叫,母子及姨三人,相与雨泪百行。於是次胤跪姨,启曰:今为姨儿,何异所生。但凡人分离,犹尚罔罔,愿姨见恕。今欲乞一万钱以与父,别寄婆车去。姨愍此小儿情趣乃尔,愈加矜敬,即又料出见钱十万,曰:以此与子,意可与者。恣意与之。次胤跪曰:赐钱太多,即启母言,以六万奉阿爷阿婆,此是奴心,以供养二尊,朝夕之资,盖亦微微,愿以自供,必不他用。以二万奉兄,愿勤加供养,时复见忆。余有二万,寄奉山中道士,愿我父母兄弟,及我阿姨,常与福会。所以不道共会,又及姨福会者,心恐触性姨意故也。母归至家忆儿,兄弟甚相珍重,食息嬉戏,及其出入,未曾不同,得一异味,辄相分与,终不独啖。一日分别,我今独反,为福故也。胤祖在后,甚怀忧思,闻母大得钱还,知弟不归,拭泪掩手,跪问母曰:婆与奴别,奴啼若如。母欲割其思,欺曰:不啼。姨常念汝兄弟,得之欢喜,抱不离膝,喂以众果,笑与吾别,寄汝钱耳。胤祖知其必啼,婆诱祖耳。其眠好与祖俱,今独在彼,怳怳未习,亦当思恋阿爷及忆阿祖,且新与婆别,那得不啼。因而叹曰:兄弟二人,忽尔生离,父母为道,故道当见念,必使彼此各强健耳。言之嘘唏,泪下覆面,并气呜咽,不能自止。法解於是市供斋具,并更大饷道士。道士惊问,那复得此。法解不敢上欺,具如事答。道士不言,相与共斋。斋竟,法解辞退至家,忽见诸杂仓库、金库银库、宝珠玉库、钱库绢库、丝绵布库、绫罗锦绮缯彩等库,米仓盥食五谷诸仓,悉皆盈满。问其妻日:官寄此耶。妻日:不也,忽见此耳。夫妻一怖一喜,或恐是梦想,或是天恤,不自宁安。法解复入山中,请问道士,具白如是。道士答曰:贫道昨夜下讲,於外中得梦见有一人,持一真材如意,授以与卿,卿即受之。贫道思惟,谓是佳瑞,然不敢学,恐事未应。同斋之人,谓我唝嗃,今果如此,此是天恤,人岂敢夺。且卿敬信彰於玄远,足以招此,殆不须疑,但用无嫌。法解曰:犹欲白王,令知其可尔乎。道士曰:善。法解白王,王即答云:卿精进出世,天那不感,此是天恤,人岂敢夺。但用勿恐,於我无嫌。法解还家,语其妻兄,具说如是,王与道士异口同音,此真天恤,益加笃信。遂相承继,福祚永隆,无复极已。 於是天尊问二真曰:卿等识此三世人耶。二真对曰:此事久远,实所不识。 天尊曰:时乐净信者,吾今身是。法解者,左玄真人是。法解妻者,右玄真人是。卿等颇忆往古鞠育之恩乎,致有今日,更相开悟,亦其由也。二真人闻教,方始开悟,虽忆此事,领然无昧,然亦悠悠,其为久远。言语未毕,忽有八色云軿,二人共乘,侍从仙童玉女,作钧天大乐,从东南上来,不通径前,前即稽首天尊,转拜二真。二真方悟,是二息乎。今中候太夫人,将非天尊往古夫人乎,即先亲也。展此座毕,当往拜觐。 天尊曰:然,子知之乎。二真日:能卖儿供法,亦为苦乎。 天尊曰:夫如此辈,有何限量。或卖身供法,或身投饿虎,或割肉饴禽,或杀身施虫,或质致妻子,或以头施人。诸如此例,终劫说之,亦不可尽,说亦无穷,所以者何。一切是辈,并是得道真人,共作视见,劝化愚蒙,身不复痛,了见人理。或是幻作,盖亦无奇,所以指说胤祖、次胤兄弟,父祖三世六人者,其时并是凡人,而能如此,真为少比,是故说耳。二真曰:实如教旨,二真得经众诀之要,各各庆悦,意自云曰:如此一切,微有缘者,必当乐受。於是启天尊曰:如今还外传说此经,不审科仪法信轻重,谨以上谘。 天尊曰:脱未体备,甚宜应问。所以尔者,大有旨要,玄科隐秘,故不一二载说之耳。子并谛听善识,此禁最严,慎勿差违。 天尊於是告右玄真人曰:卿受此经,可择其人传,不须法信。又告左玄真人曰:卿受此经,当依冥典法信,所用金钱,纹缯等物,皆令如式。此法出自虚无浩素元君之凝思,五方元老常所宝修,受者别赍上金五分,素丝五两,以脆五方元老之灵。本命纹缯,上寿百二十岁,计岁余一,公王一疋,中人一丈,贫者一尺。此三种物,慎不可阙。阙而强受,受者有罪,其中增降,以贫富量之。左玄真人心疑不平,因白天尊曰:右玄真人受此经文,不须信物,而反见使顿责如许,经法是一同,即有二异,其可解乎。 天尊曰:非为偏也、子未知乎。众兆不同,心心各异,故开二涂,其归一也。所以尔者,右玄弟子,桑门居士,居士普行乞求,破恶以为法桥,能有施者,福报万倍。故今授经,不重责信。卿今弟子,纵使分卫,以乞求度人,人无与者,更益彼罪,信心无表,何由得度。今故制以法信。法信之报,报在无量,如经无尽,不妨右玄布施福也。 天尊又曰:右玄弟子施居士者,是能减割施财与人,福报万倍,万倍有尽。左玄弟子赍信受经,此为信道,则是施财於道,是故福报如经无尽。左玄真人虽奉教旨,心犹未体福报如经无尽之理,理复云何。 天尊知其心念,即语大贤:卿有疑耶,无所嫌也。所以云福报如经无尽也,何以故。譬卿得此经,写治一通,传与一人、十人、百人、千万人、千亿万人不可计。人人写一通、一通无限量通,弥布无外。卿本犹存法信之报,如此无尽。假令卿今以一金万金,从师受经,后得福报如经无尽,随复永无耗竭,恐弟子中脱有未悟,为近譬耳。夫经信之报,随信多少,悉如良井,纵使天下大旱,百丈绝源,此井犹满。井主足用,余以施人。百千万人,举乡郭人#1,恣意汲取,给拯无极,终於无竭。此是自然不尽之报。 天尊曰:既能信道,用信道故,故能信经,减损身口,以用受经,财报无尽,故谓无量,加得信道之福。信道之福,令人精神聪明,智慧如经无尽。譬然一灯,转然百灯、千灯、万灯,巨亿万灯,无量数灯,普照虚空。先所然一灯,光明无损,此是福报,智慧永无尽也。卿当普告受经之人,导以智慧,开悟一切,如此井灯不得独足,便自为足。左玄真人心又疑曰:悉天下大旱,百丈无源,井那犹满,欲问未敢。 天尊已知左玄之意,即又语曰:所以名为良井者也。是时虚空之中,众仙大圣,听说法者,巨亿千万,咸皆开解,同声称善。一称善福,福进三阶#2。左玄真人疑解廓然,知责经信,更是胜理,下座稽首曰:始蒙开悟。 是时共乘云軿二人,乃是往古胤祖、次胤兄弟,闻说要言,即以仙童玉女千二百人,稽首奉上左玄真人,求受要诀。左玄真人即授二人思微定志要诀,二人信解,即入第三仙品。是时千二百仙童玉女,见二人受经得道,便各解身上宝珠璎珞,奉上左玄真人,求受尊经。受之亦竟,读得一徧,神开解悟,知三界皆空,福尽应终,便各悔过。千二百人即於其身,仍化入仙。 尔时空中有一天人,意疑天尊说此譬喻,云学道之人,不得思微定志要经,如入海采宝,无有导师。又云:如彼愚人,晻入空山,觅天子绶,设如是者,造化之初,未有此经,故天尊大圣,那得成道。 作是念已,天尊即知。便答天人曰:卿未预天人,岂能远知造化之由。如天尊大圣,经法未出而得道者,皆是纯朴,行应自然。自然之行,时与理。晻与理合,自然玄悟。玄悟之理,本无文字,撰集成经,以告后来,何所嫌耶。譬人堕地狱,岂须先作地狱法乎。天人称善曰:圣尊之言,悟我愚蒙。於是悔谢,进仙一阶。 时有十二年少,处世闲乐,日日相就,共作好食,酣饮嬉戏,或复论议为道之难易。天尊以道眼遥见此人,前生在世,得为人师,而秘吝悟经典,故弟子於道之心,亦复犹豫,因此微缘,缘犹可度。於是天尊即化作凡人,从会中过,过托乞食,因悉共语诸年少辈,复论如故。一人曰:我数随家兄至安乐山中,见诸道士悉持十戒,肃肃甚佳。如此后死,魂神所在,亦当不虚。但十戒持,人难悉从耳。化人曰:持此甚易,违此难耳。诸人闻化人言,皆各佥然。问化人曰:云何先生持戒云易,不持反难。化人曰:立身如戒,不畏天子,亦不畏鬼神,何为不易。如违戒者,是人悉畏,复畏鬼神,云何不难。於是十二年少,并有道意,因各各自忖。其中一人,素性好酒,先曰:余者乃可,唯酒难断除,我本性所好,作不敢计,所以者何。我先服散,散发之日,非酒不解,是故敢耳。化人曰:散发所须,此乃是药。将养四大,药酒可通。但勿过量,至不如平耳。一人曰:余事犹可,妄语甚难。所以为难,或身有密事,或是尊长应为隐讳,而人见问,不得不欺,欺便犯戒。是故为难。化人曰:事有隐显,言有方便,此亦可通。但勿善恶反论,说人之短,言伤人耳。一人曰:余者乃可,唯盗戒难。小小之间,已是犯目。化人曰:大事可难,小小之间,不益易慎乎。即为说愒曰: 何不受盗戒,不受盗亦难。孰云暗中昧,中有记盗官。取一年年倍,倍倍殊不宽。以手捧洋铜,烧口煮心肝。一朝言此苦,终年犹心酸。何不受此戒,保持必令完。我信彼亦信,在在无不安。安坐招灵人,永享长年欢。 一人曰:余者悉易,淫最难断。所以尔者,我曾履斯事,数随兄中食。当中食时,谓云一日精进,无不过理,亦谓后死必当得此斋戒之福。至是夕夜,是我所愍,辄来狡脍,虽苦加抑迮,不觉已尔。每每如此,是故最难。化人曰:色者,令是想耳。想悉是空,何有色耶。但先自观身,知身无奇,便知无色,何可不忍。且淫欲颇恣,如饮咸水,饮多渴多,唯死而已,何有厌足。於是化人而说愒曰: 色欲剧於渴,小忍差可度。何为进咸水,水咸益渴固。子能善解渴,当饮天甘露。甘露香且熏,通体皆流布。天人寻香降,玄趣自然悟。熙熙永无为,长保九天祚。 其一人曰:余悉可从,唯杀生戒难。我性好瞰鸡,一食无肉,了自无·味,数日便瘦。化人曰:贤者肥为人患,瘦益体轻,用肥何为。即说愒曰: 贤者戒其杀,亦莫怀杀想。众生虽微微,亦悉乐生长。如何害彼命,而用以自养。自养今一诗,累汝自然爽。长沦三涂中,辛苦还复生。善恶各有缘,譬如呼有响。何不改此行,慈心以自奖。真人拥手游,逍遥观浮量。 说此偈已,化人见大威变极道之姿,侍从僚属,钧天大乐,非可目名,反于上方。诸人悉见,喜惧交集,并闻要说,意解开悟。悉俱共诣左玄真人,求得奉受经法,并诸十戒。真人亦以道眼,见此诸人先世因缘,致其难悟之由,枉屈天尊下降,多方开悟,故作建故。不以授之,以其有缘,不得都断,唯语明日当相授也。明日明日,无复极已。诸年少辈自共语曰:我等命日难保,不可为复如前明日明日也。当各斋法信,并辞便当,更共苦请,相黠言曰:叩头自搏,血出斛数,亦要莫止。左真慈心必授我等。辞曰: 男生某甲等,叩头乞道自搏,今日之日,流映已差,恒恐微气,奄同彼昧,昧而无晓,长夜难即,孤爽困苦,求免无所。伏闻天尊所演,思微定志,有十戒之法,文简事要,无细不度。寅人专专,实仰希奉受,朝受夕没,永无遗恨。若复迁延,日过一日,朝菌残命,未知明日,吉凶何如。如此妙趣,万代始出,会遇有今,今复差违,譬盲人捉雀,入手复去,虽复万劫,岂可重遭。辄自罄竭,办信如法,条牒如左,谨重稽颗,奉辞以闻,准乞成就。谨辞。 上金五分本五两 素丝五两 本命纹缯年余一合如干 命米五斗 薪一束 右五种如法。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竟 #1乡郭人:敦煌本作「乡邦人」。 #2福进三阶:原作「福足三皆」,据教煌本改。
管理员
2023年5月21日 10:38
358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