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道人家)
三洞真经
洞真上清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四种)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
太上飞步五星经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宝箓
北斗九皇隐讳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太上洞房内经注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上清七圣玄纪经
真诰
登真隐诀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握中诀
上清修行秘诀(拟)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紫文行事决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
上清修身要事经
上清修行经诀
上清仙府琼林经
太清真人络命诀
洞真金房度命绿字回年三华宝曜内真上经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上清大洞九宫朝修秘诀上道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经秘诀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紫书箓传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青牙始生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上清诸真章颂
高上玉宸忧乐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
上清金章十二篇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
诸真歌颂
众仙赞颂灵章
上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明鉴要经
太上明鉴真经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含象鉴剑图
上清佩符文诀(五种)(青券诀、白券诀、绛券诀、黑券诀、黄券诀)
上清豁落七元符
上清高胜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太玄八景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道迹灵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上清三尊谱录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七域修真证品图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玉清上宫科太真文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
洞真太上仓元上箓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
洞真上清龙飞九道尺素隐诀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
大洞玉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大洞金华玉经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洞真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内真经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玉经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
洞真太微金虎真符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上清八道秘言图
上清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曲素诀辞箓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元始耀光金虎凤文章宝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
洞玄灵宝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校对一次)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注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上品戒经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录简文威仪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四种)
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
云篆度人妙经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灵宝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芝草品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敦煌本)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包含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敦煌本)
太上洞真贤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
+
首页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经名: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撰人不详,约出于隋唐。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盖《诸天灵书度命妙经》,所以次度人者,夫群品滋多,兴乎妄想,大度之始,起自本无。妄想云披,慧日便朗。故乃神凝境智,五国之化,令成识照玄通,十方之士圆净。是以青林振响,金陇扬光,南冶炼音,寒庭沐德,法界同显灵书之照明焉,故曰诸天灵书。元始天尊精灵智能,以成文字,普植群圣,天之神灵,是为度命妙经。命者,定也。群生之命,定有三种。一者见在事命,二者过去业命,三者道命。其事业二命,覆障道命,不得显耳。故使习诸天灵书,以度其事业二命,令归道命。事命者,眼有见色事,鼻有闻香臭事,耳有闻声事,舌有知甘苦事。六根各有定事,不可得玄用,故曰事命也。业命者,前生习学,今生聪明。前生不学问,今生愚痴。前生若多瞋,今生必丑陋。报应一切形相,长短大小,皆由前业作以定,今生不能改得,故曰业命。此事业二命,皆是虚妄妄造,故覆障其真性道命。事业既是虚妄,即可除遣。若习学诸圣灵书,即植神灵照明,妄想自尽,如明灯照闇,还将闇作明。今灵慧明,还将事业作道,常道之命本定,未曾改也。妙经,其事业命度成灵妙,故曰度命妙经也。 就此卷大开为三。第一,一章序经法缘起,问系动邪,常显极乐之为本有。第二,元始于长乐正经,显五土化方,明本色二法。第三,最后一章述经旨以示流通。 就序为三。第一序法王重出之由,第二显福报之相,第三明大众亲承受悟。 元始天尊时者,开皇时也。于大福堂国,即道君治所住国都长乐舍也。与诸天大圣众说此。元始天尊与本身极果诸天大圣众同时游此,因吐灵书以授道君,大福堂国已合教于道君昔教业命。长乐之舍,出邪常邪,常各三经。一者系身不老之常,二者执教生解,系我欢乐之常,三者生在福堂国,无有破坏之常。皆不知本始由来,亦不知余势应极,且坐福果之中,故为天尊常也。今元始发二种系动之问,以招道君。自述所见之答,实其邪常之不知始终。于是元始含笑,五色光从口中出,下即吐出,令教灵书真文,慧光势力,照灭一切邪常之妄,福果相皆尽。故道君问,元始答示。此是真文,势如杖拨轮,乃知复有极尽以至无常。昔日势之振响,深被十方,故使此土男女知文,不知他土。即昔教于今,为未来不至,所以为他土。元始今与诸天大圣说灵书十部妙经以付道君,及度十方天人,此时道君及众莫不欣庆。 元始天尊于长乐舍中,下有四章,即正经,文为二。 第一明五土化方,生起福物之利,以入常。 第二天尊告太上道君,龙汉之下,明神通转化度命本旨,以固真常。就此文为三。 第一列五方始终,起化生长后福,故有浄秽苦乐之殊。 第二告道君五老一章,明五老化十方,与元始同根,故绍隆圣旨,故令大众尊承。 第三天尊成就五方章,释力用,示神通火聚,明终始。可依七方,例为三。 第一举今日真常之教,故列童真之众,以至邪常帝君国土。 第二元始告下,发系动之问,去其执昔教为邪妄,乐覆出见相,以招自显所见之答。 第三不知不审下,明勤心到请,故元始答示此相,是昔教有余势,计者为邪。故有吾过去后无常显,今教常帝君钦受。始于此土者,即中土。中土,心也。心浄则眼耳鼻舌浄,故始教于中方,成四天下。 元始天尊于长乐舍中。此下有四章,正明元始为化母,成就中方道君乘。元始化道君之总摄十方竟,令命显其大意,广周诸方,故略显四方,余可知也。此四章例有三意。一者皆列国成就妙极之相,及同业共行之俦,游入其国,见变世相,系动邪常,令其生疑。故有二种河汉之问。一问学仙不。二问有何奇方。使其自述所证之果。不知是邪常,乃述所见所证,以简元始。二者元始天尊告苍帝下,即答示本始因缘。元始于昔时过去龙汉之年,我曾于此土出灵书真文度人,其余势,故有事相俱在。吾过去后,即示福报之势,应有极时,令其进修以度命,改变邪常也。三者帝君及大众领解奉行,故云苍帝稽首,伏受命旨,一座众圣,莫不喜欢。此中诸章,文有起伏,三章一种相似,而有所证之果,事相奇异耳。或有青林紫字,或有赤实白环,或寒池灵泽,此皆真文余势所成耳。证之,则为邪常。于长乐舍中说灵宝真文出法度人,始于此土。此时慈力化力所摄,徧动十方无极世界,至真大圣、飞天神王、妙行真人,一时同会,及无极世界诸恶道群生亦同会。故下文云:四方边道。令大地皆变以为融金灌地,边道成碧玉瑠璃宝饰。此示变无常以显常,法性不并真,圣贤无异道,故所关津不一,冥契实同也。初于系常之中,以说无常之教,后示变土无常以显常。初于系常,即诸帝君所证见不老,及诸奇相与欢乐等是也。示非常教,即见真文在光中是也。示变土即融金灌地是也。出真文体,在后四偈诵文,是合前中土,为五文。 元始天尊告太上道君:此结释传度众圣灵宝真文。出法传度,皆是圣圣相承,因缘不絶。今书録出天尊灵智为灵宝真文,以付道君,令道君付与五老帝君,令各受一通,赡养镇化五方群生,令不遭忧苦,不履八难,唯有众妙之音,劫劫相值,真文不絶也。乘势以伤边土四方,福德所不逮,不见真文,不闻法音,任命生死,堕诸恶根,甚可哀伤。此显恶业,以劝作,故云当重为广开法教,普度诸天,使是杂国,咸得归心也。下文乘势以伤无缘薄福者,不得预闻。故文云他国异域,福德不逮,不见经教,自履恶道也。天尊成就五方国土,此章结释真文,非但成就五方,乃俱度十方一切人,皆受明教也。此章从初至终莫不踊跃,释敬教得益,云此得度世寿命长远也。从是时男女咸归命天尊下,正明处系常之中,演非常教,故有火精自炼是也。 元始天尊告太上道君龙汉章,正经为二,今是第二,此文为四。 第一章示群生本有,言述为邪常说无常,示权教,取其得益,故云长远。 第二出游见章,示寂灭神通为实慧,各献宝以显常。后举不受,染缘亦得。 第三历观章,简权实二,后有常无常优劣。 第四列四方度命入真常偈,诵此明元始示道君灵宝难闻。 元始告龙汉,此中至开皇时灵宝文始开通云云。从龙汉之时下,次第说五劫因缘生成终始之由,亦出天尊随时名号及人物所起。今此龙汉之时,是前龙汉,是成劫,延康是坏劫。龙汉之时,是前龙汉,龙汉元年,是后龙汉,前龙汉坏。文云:我过去后,天地破坏,为风泽洞虚,号曰延康,是大劫。延,长也。康,泰也。长泰中对五劫后龙汉成,今文不出,直出,逮至赤明、开皇,事经五劫。五劫者,有前龙汉,次延康,后龙汉,次赤明,次开皇,即五也。开皇中,又有上皇。上皇是道君行化为教主,对太极诸真。说元始天尊为化主,对道君出法。此文中前龙汉元始出号,无形常存,始有天地日月三象,有男女,无礼典,我以道化喻,未出真文,吾过去后,坏为延康,后龙汉成,逮至赤明,天地复位,人民备足,即乘前龙汉业也。我又出世,号无名之君,以灵宝法教化度诸天人,亦未出真文。其时男女,乘前业身之好慕承奉。吾过去后,天地复坏,幽幽冥冥,即后延康。三炁混沌,大风所吹,群生魂爽,乘运而生上界,上界有风轮遮之。逮至开皇,又出世,号元始天尊,始出灵宝真文。焕明日月星宿,四时五行,始得成生。我于始青天中,号元始天尊,始生真文,开张法教,成就诸天及道君,为诸天出赤书真文,并诸天灵书也。以此而推,故知诸天人民至开皇时值真文,因缘来久远,始得闻之。男女纯朴,结绳而行者,此由乘前劫之业,故值流演法音,群生自然归心,渐入法门也。 是时元始天尊,此章示无常以显常。故有天尊分形百万,处处同时,是开皇说法之时也。说法既竟时,将欲未来群生依教作解,习以为常。故元始天尊游于西河弱水,吐五色之光,普照诸天,及四方边土,普见光明,至如俱一地,示寂灭之相,以破执教信解之迷,申言下之旨。故有分形百万,处处同时,此化身也。法身化身不出书,生身出书度人,亦名真应二身,说法出书,成经度人。法身亦或号无形常存,化身或号元始生身,色身或号元始五老,或号太上道君,此四种名,摄一切身尽,徒有亿万种,终不出四。是男是女,普见元始天尊,与己身如俱一地,此则神力不共也。若共,应有两法可言共,不得言俱一地,今一地即不共也。故言随所在处,长幼男女,皆往稽首天尊,随其国土,口吐《灵宝五篇真文》。此即与天尊同灵宝之语,故不共也。 光彩焕烂下,广说传教事相,丹书铁券,赍金银等,满一国中,于天尊所伏受法诫妙经也。天尊一时布施,财法两施,靡不周徧也。始入法门,皆得寿三万六千年也。至上皇元年,即开皇中半劫也。此即执迹来久于微,轻慢生过,不自觉知,或杀生淫祀,色欲放荡,自婴恶道,诸苦备履,此即当今时也。此即显过示之,令知过宜改,故文云:今说是经,为诸来生,以度可度。诫令有心者谛受,故道君受命也。 元始天尊言我历观诸天,此章结述灵宝真文,最尊最贵,劝后须尊重也。文列我历观诸天,从亿劫以来,至于今日,有上天得道高圣大神,及无量无边,但是得道之者,莫不从灵宝真文而得成也。次观南陵朱宫下,广说从灵宝人得益,故云斯经尊妙,度人无量也。从大劫交周下,简出众经,为大灾所灭,唯此经独存。凡是诸杂法下,历列出随灾所没之经名,所没之经,无复遣余。至玉清上道下,列出不没之经名,并示所还处所,是大罗也。至士长修下,乐上叹美之势,劝修得益,世世不絶,与善因缘也。 重题灵书正体,有一品四章,为诸天及诸真人皆所禀受歌诵,和形魂,神性灵,而度其命也。四章,章各有三章。一标述灵书所起度命之由,二列灵书偈诵,三长行结述章偈,所封所赏卫之人,及诵之得益,七祖同欢。 东华吐灵风,西宫和琅音。元始于东华宫中吐说出神灵之风教,即有西宫真人听受悟解,故合和成琅琅玉音之响也。若无缘教相对,受琅琅玉音,则不生。今师弟二家对受,故云二炁结空洞,太虚中生心,二添慧解结,空洞中成音,而生弟子太虚身中慧悟之心,得灵书披出长条,以披散为教,故成宝文翠碧之林也。凤歌通天响,元始吐灵风,非但西宫和,亦乃神凤歌。灵章之响,通徧于天下,合六时而应八节,吟歌而通正性也。上有度命童,灵宝文上有度命之灵童,拔出重昏之夜,朗灵照而灭长阴,万劫保形,用保其形而为道用。用为道形,道形长久,故曰渺渺莫能寻也。长録不死年。録,名也。形名俱令不死,渺渺长久,不死年也。乃与劫运同浮沉也。日月照灵魂。灵魂同日月之照,无有明冥常照,然如璇璘回东南,而不辍絶也。神照如日,众星落其形影,故言九星落形影也。九是趣举耳,何定指北斗九星,众星皆落也。宝华生五心。灵宝文字是宝落,自然生人五心。五心谓金木水火土不相克,同一真性也。自有不凋神,与我契丹金。神我契合,真道丹显,如金刚之坚而不坏也。赤书检精炁,玉诀妙自深。灵书文字,玉章赤书,玉诀了然,检摄人精气,自至于妙道。此日就朱宫有録籍,魔神莫能侵也。 绛云翠玉虚,灵风拂太微。此元始出南方灵书真文。玉虚是天尊号。绛云成字,翠丽出于玉虚之口,以为灵神,风教鼓扇,拂于太微之响,而得辽辽六黒除,渺渺吐出智慧之晖照也。群生乘我慧日中之光景,振辔乘顺之,而回入天理,故曰顺天回也。自有神慧朱童,照拔灵夜之闇,洞阳之照,炼落辉明也。辉明成玉章,有势力,能度人年命,故歌诵灵章,能生人神慧,即灵歌五神开也。灵神开悟,自得长魂无复絶,与光景合光,一念入九围。九围,元始九天之宫围也。魂入九围,遂得亿劫赴遐远之期,乃有无期之寿命也。故云华命不凋衰也。飞天披重关。元始命飞天神人,披说重玄之关,南宫真人朗见幽闇,成智机而朗发也。智机朗发,即朱陵之宫定其度命,是名显然,故云绛籍也。籍之名以定,乃神备形自飞也。福流七祖,故云七祖上生天,福德高巍巍也。轮转空洞魂。转灵书之法轮,化摄空洞中魂神,故能出我九玄闇扉也。神乘之开悟,故云夜景披朝阳,如晨朝之阳显飘飘,乘灵智运转,而归长命之道也。 昆台生琅音,此元始于西方昆台之中,吐出灵书以成音,有琅琅玉音响,乃有玉浄之添逸过,朗于九冥之闇消也。而有宝章,洞满太虚之道,蹑真色而入无形也。锦云翠朱日,灵书法云智起,如锦云翠丽,曜于朱日,亦名圆华逐月,生长光明也。乃混合自然黒慧,辽辽而得九方遐远皆清淳也。清淳人六慧,纯浄而成梵行,五神自招于高灵也。绛宅,宅安也。五王神安住绛宅,朗曜成于朱童,能长能久,万劫不凋零也。常存好生君。即昆台中化主号。常存好生君,与太一君合,共与人皇宁之命籍,故言保命度符籍,炼魂金华之帝庭也。命在金华之庭,自归不死之无,魂神飘飘乘法智之运,生慧才也。七玄皆得入好生之南宫,朽骸更得鲜洁之荣华也。长歌乐于身,相坐于浮云,窈窕任顺游戏,乘浮云之緑軿车,逍遥游适大罗之外。三界之大魔,莫能轻犯之也。 飞步入北清,能乘北方五添玄天之灵书,遂得度命,步入北清之观也。把真宗而自招,受于上元之煦慧,乘此光景,以瞻望于玄道之台,四面之宫,自生锦云之耕举也。宫中自有采长生度命之灵童,号太一上帝君,在宫中出法,召摄十方众圣皆集,回举轻盖,羽衣满空界,何纷纷也。十方皆长执度九幽之籍、注上金录赤书之文,乃把播以绕金华之宫庭,名飘飘度命播也。又举緑盖乘风回,而有丹霄法云之界,拂举正慧之灵辕,为我造上元之宫,拔我命録,以出九夜之门,度我命书于南宫朱陵之阙,寿得长保亿劫椿也。留神住于荣华之绛府,赤子之宫,明照于三关五藏,皆自明浄,故形受不死炁,自然生宝魂也。遂得福流七祖度南宫,世生福庆门。此度三代之命也。 元始天尊言右四章,此一章结述一品四章,乃用是诸天诸真圣所受悟为流通。诸天上圣真人玉女下,述歌诵信受得益,来生男女,心与运回,此下述于经疑贰之人,放恣妄为,嫉妬胜己,乃有万恶自至也。吾过去后,自入涂炭五道,此以下显得,亦是令知过宜改,故受命去矣。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竟
管理员
2023年5月21日 14:45
360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