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道人家)
三洞真经
洞真上清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四种)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
太上飞步五星经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宝箓
北斗九皇隐讳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太上洞房内经注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上清七圣玄纪经
真诰
登真隐诀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握中诀
上清修行秘诀(拟)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紫文行事决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
上清修身要事经
上清修行经诀
上清仙府琼林经
太清真人络命诀
洞真金房度命绿字回年三华宝曜内真上经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上清大洞九宫朝修秘诀上道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经秘诀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紫书箓传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青牙始生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上清诸真章颂
高上玉宸忧乐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
上清金章十二篇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
诸真歌颂
众仙赞颂灵章
上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明鉴要经
太上明鉴真经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含象鉴剑图
上清佩符文诀(五种)(青券诀、白券诀、绛券诀、黑券诀、黄券诀)
上清豁落七元符
上清高胜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太玄八景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道迹灵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上清三尊谱录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七域修真证品图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玉清上宫科太真文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
洞真太上仓元上箓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
洞真上清龙飞九道尺素隐诀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
大洞玉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大洞金华玉经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洞真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内真经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玉经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
洞真太微金虎真符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上清八道秘言图
上清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曲素诀辞箓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元始耀光金虎凤文章宝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
洞玄灵宝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校对一次)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注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上品戒经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录简文威仪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四种)
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
云篆度人妙经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灵宝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芝草品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敦煌本)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包含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敦煌本)
太上洞真贤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
+
首页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经名: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系古《灵宝经》之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太极真人曰:夫学真仙白日飞升之道,皆以斋戒为立德之本矣。灵宝经有大法,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是岁六斋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名为月十斋。长斋久思,以期凌虚之道也。故灵宝无上斋,皇老天尊大圣,常奉修不倦,而况道士仙人,可不翘慕之乎。由来仙道之上,要请奉太上,教敷斋戒威仪节度口诀。此经幽妙,子静心谛听焉。 太极真人曰:入斋堂,东向。向香炉祝曰: 太上灵宝老君,当召真官功曹使者、左右龙虎直符捧香使者,关启无上 三天玄元大道,臣等正尔入静,烧香朝真,愿得太上十方正气,来入臣等身中,所启时闻,径御真一玉皇几前。 次长跪,鸣天鼓二十四通。 谨出臣等身中五体真官功曹吏、出臣等身中无上三天执法开化阴阳功曹、度道消灾散祸解厄君吏,各十二人。出臣身治职君吏、治中建节监功大将军、前部效功后部效杀驿庭令、驿庭丞、四部监功谒者。臣等身中仙灵、直使、正一功曹、治病功曹、左右官使者、阴阳神决吏、科车赤符吏、刚风骑置吏、驿马上章吏、飞龙骑吏等,各二人出。出者严装显服,冠带垂缨,整其威仪。直使功曹戴通天之冠,衣皂纨单衣。正一功曹冠朱阳之帻,绛章单衣。使者冠九德之冠,五色寿命单衣,腰带虎符,齐执玉板。直使功曹住立四方,正一功曹住立中央,治病功曹营卫臣等身。左官使者建节在前,右官使者持幢在后,阳神决吏立左,阴神决吏立右,上部功曹远望上天,中部功曹远瞻八方,促气功曹催促十方都官使者,匝绕臣等身。郎吏、虎贲、察奸钩骑都官仆射、天驺甲卒、天丁力士、收气食气吏、收神食神吏、收鬼食鬼吏、收邪食邪吏、收精食精吏、收毒食毒吏、诛符破庙吏、科车赤符吏、刚风骑置吏、驿马上章吏,飞龙骑吏,屯住臣等前后左右。功曹使者严装事竟,罗列卤簿,关启灵宝官属,领仙监斋诸君将吏。天师所布下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昆仑等,上宫三万六千神、日月星宿、璇玑玉衡、天地五帝、三界官属君将吏等,及道上二玄三元四始四面方位风气注气、甲子诸官君吏、考召君、东九夷胡老君、南八蛮越老君、西六戎氏老君、北五狄羌老君、中央三秦伧老君、五岳四渎丘沼君、诸庙神祇所在山川溪谷山林孟长十二溪女,根源本始土地之主社稷将吏,一时严装,与臣等身中功曹使者、飞龙骑吏,上启太上无极大道、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太上丈人、无上玄老,十方无极大道、道德众圣天尊、至真大帝、天帝、天师君、灵宝监斋大法师、诸官君。臣等生长魔俗,沉沦季叶,玩乐荣华,宿命因缘,忽见启拔,得奉大道。不以下愚好乐至真升仙之道,而宿罪深积,结缚不解。今相率共修灵宝无上斋,请烧香转经,以求所愿,功曹使者、飞龙骑吏,分别关奏,以时上达。关启事竟,各还臣等身中,复於宫室。须召又到,一如故事。因鸣天鼓三通毕。 仙公曰:此谓初建斋启事仪。其日夕六时烧香,唯向香炉祝耳,便礼拜。 妙向香炉祝曰: 香官使者、左右龙虎君、捧香使者,当令靖室斋堂之所,自然生金液丹碧芝英,百灵交会,在此香火炉前,使臣等得道,遂获神仙,举家蒙福,天下受恩。十方仙童玉女,侍卫香烟,传奏臣等所言,径御太上金阙玉皇几前。 次一时持斋者长跪,斋主自称:某治祭酒某先生,臣某甲等今烧香。因捻香烧之,祝愿。皆三烧香,三祝愿。 第一烧香愿曰: 臣等烧香,归身归神归命大道。臣等首体投地,归命太上三尊。愿以是功德,归流七世父母,乞兔离十苦八难,上登天堂,衣食自然,常居无为。今故烧香,自归依师尊大圣众至真之德。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夫三尊者,道尊、经尊、真人尊也。三一之尊,通乎人身。 第二烧香祝愿曰: 臣等烧香,归身归神归命大道。臣等首体投地,归命太上三尊,愿以是功德,归流帝王国主君臣。臣等受道法师,父母同学,诸道士贤者,愿免离十苦八难,各保福祚,终入无为。今故烧香,自归依师尊大圣众至真之德。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第三烧香祝愿曰: 臣等烧香,归身归神归命大道。臣等首体投地,归命太上三尊,愿以是功德,归流臣等身,令得仙度,升入无为,与四大合德。天下民人,蝖飞蠕动,一切众生,免离十苦八难,五毒水火,贼疫鬼害众厄,各保福禄,安居无为。今故烧香,自归依师尊大圣众至真之德。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此一时烧香,以次人人上香,选高德一人为斋主,名曰法师。祝愿不须人人祝愿也。 烧香祝愿毕,於是白烧香已讫,斋人一时向东拜,自陈言: 臣等今归命东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赐所愿随心,求欲克得。 次向南方,次向西方,次向北方,次向东方,次向东南,次向西南,次向西北,次向上方,次向下方。是谓十方愿念,如先法,各方三拜,亦可一拜。毕。 正西向再拜言: 臣等今归命西方已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赐所愿者合。 次北向,次东向,次南向。面向经,三过祝愿如初。毕。此皆回向香炉,取其方面之正也。是为灵宝斋礼十方,太上大法妙赜矣。皆当安徐雅步,审整庠序,男女不得参杂,令威仪合於天典,则为鬼神之所具瞻,飞仙之所嗟叹,三界之所轨范也。仙人修此斋,亦无已时,况凡贤者乎。拜既竟,斋人以次左行,旋绕香炉三匝毕,是时亦当口咏步虚蹑无披空洞章。所以旋绕香者,上法玄根无上玉洞之天,大罗天上太上大道君所治七宝自然之台,无上诸真人持斋诵咏,旋绕太上七宝之台,今法之焉。 又三洞弟子诸修斋法,皆当烧香歌诵,以上象真人大圣众,绕太上道君台时也。故求无上正真大道者,亦可绕高座上清灵宝经。所以绕香炉者,直今世学者多浮浅,不能受至经。故示斋法,以委心香烟耳。行道心至,所愿寻香烟,已御太上。太上道眼恒洞观诸天下人善恶,亦无毫遗也,可不战战慎之哉。 仙公曰:常想见太上真人在高座上,转经而说法也。 转经法 安小床,向东转经传,案灵宝法,床高五尺,广长亦五尺。又法:床高四尺五寸,广长五尺。静舍促可就容雅屋,此谓斋日权时行道耳。若欲长斋,久思求仙道,当别立斋堂,必令静洁肃整,罗列经案香炉,施安高座於其中也。次向高座礼经,都三拜。言: 臣等今归命太上无极大道至真,无上三十六部尊经宝符,太上三尊。今烧香转经,希仰太上济度之恩,乞七世父母,以及帝王民人,一切众生,臣等身及家门大小,愿得赦除前世今世生死重罪恶过。或弒君父,或不孝二亲,或背师欺友,或废真就伪,或为劫贼、攻伐家国,或伐他国,或杀害众生,以为快乐,或淫犯他妻,门族交通,或离母子,夺人所爱,或杀贤人道士,或为君无道,或为臣不忠,誷上威下,酷虐百姓,己取荣名,或六亲相残,或败靖舍灵坛,或窃经书,或烧败经书,或污秽圣文,或评论道德以为虚诞,或笑人作善,自言我是,或嫉贤妬能,不欲胜己,或不崇有道,不敬老人,不念六疾,或呵风骂雨,及天地日月星辰、帝王国主、师父道士,轻慢四大,或骂鬼神,呼谓无知,或口是心非,自欺形影。诸如此等,莫大之罪,不可忆识,积世结固,缠绵不解,冤对不已。乞今烧香行道,以自度脱,於是改悔,伏从禁戒,不敢又犯。亦任意所首谢,皆一时头脑顿地,心中欣欣。如是圣人必得解脱诸苦八难,咸就无为道场矣。 太极真人曰:灵宝斋法,然十灯火,以法十方。十是数之至,故人十月而生也。夹门然灯。七世父母然七灯於堂前,靖舍常然一灯,夹门然二灯,及符着门户者,鬼神击人,岂当不从门户入耶。天常下六部使者,周行天下,伺人善恶,鬼神见符灯,皆曰善人之门,不可枉滥也。以此致分别,生死受福故也。日月星宿,病人行年本命,各然一灯。斋时,日夕各三时烧香悔过,唯一心听受经法妙赜之义。故转经说法,象古真人教化时也。圣人传授经教,教化於后世,使未闻者闻,未知者知。欲以此法桥,普度一切人也。行道之时,故不可得乱语,论及世务,唯当请问法师经义禁戒,师当为解说真要。人能使内外夷然,敬受经一句,司命加十算。若内外躁竞,毁经一句,司命夺十算。故真人不言,言必有中。言皆令作法,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之谓也。 仙公曰:以大斋法合得洞真,所以七祖致去地狱,升天堂也。 斋人若妄言绮语,论及私鄙,罚香一斤,油五升,朱三两。送斋主宣示百姓,然后供公家用也。夫斋直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此功德巍巍,无能比者。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居宁国,延年益寿,保於福禄,得无为之道;下除宿罪,赦见世过,救危难,消灾治病,解脱死人忧苦,度一切物,亦莫有不宜矣。行道千日,心尽於玄,必能降真人,见圣得道也。 昼夜六时礼拜,三时中讲,三时思身中神。 太极真人曰:贤人有灾疾,道士当为立灵宝斋,转经烧香,悔罪请命,日数随意。主人当尽心,内外信向,奉师香油、朱纸少许,以效精诚之至,示之不聊也。若是浮华之人,不得妄施此大法。大法微远,非浅薄者所为也。自志无大雅好幽识妙赜,莫能宗矣。 太极真人曰:灵宝斋时也,太上真人、十方大圣、诸天帝王、飞仙仙人,如千亿万众,不可称数,千乘万骑,宝盖炜烨,飞华雪洒,香烟云散,十绝灵旛,随风飘讽,啸歌邕邕,飞凤和鸣,万龙齐驾,洋洋浮空而来,看听行道也。天人欢悦,鬼神称善,魔王叉手作礼,欣畅大法,三界大千众圣,同所嗟叹,所在神灵侍卫门户,皆令护人,无敢行恶逆者也。读经章句,咸当一心称善哉善哉。魔王当有宣令言曰:此无为贤人道士,功德巍巍,大圣所敬,我等各各当营护之,削其太山三官死名也。致白日升天,七祖受庆,反胎生天堂,兆身永保历劫之利贞也。 太极真人曰:夫王侯皆受前世宿福,致富贵,才智精明,功德满足,乃当复好道,此皆宿罪已尽。宿罪已尽者,其人必自笃好斋戒,学大经大法,则去仙近矣。若学持戒而不怠,克得上仙也。道士乐斋者,悉是宿罪尽。宿罪未尽,终亦不好之矣。此去仙圣犹远。学仙道欲长生久视,享无期之年劫,安宗庙,兴门族,度七世父母苦厄,升天堂,后世出贤明子孙,当受灵宝真文。行是斋,自得此大福。大福度人为先,所以先人后己,倚伏兼忘,忘其所忘,志与玄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若存若亡,下士大笑道矣。 太极真人曰: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真,解积世罪,灭凶咎,却冤家,修盛德,治疾病,济一切物,莫近乎斋静转经者也。古闻其言,今希见其人矣。 太极真人曰:贤者欲修无为之大法,是经可转,及诸真人经传亦善也。唯道德五千文,至尊无上正真之大经也。大无不包,细无不入,道德之大宗矣。历观夫已得道真人,莫不学五千文者也。尹喜、松羡之徒是也。所谓大乘之经矣。又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不得人间诵之。所以尔者,是真道幽升之经也。诸天帝王下迎,散香花,六天大魔王官属侍卫称庆,皆来稽首受事,山海神灵莫不从己役使者也。咏之一句,诸天为设礼,况鬼神乎。故不可人间妄施行矣。灵宝经是道家之至经,大乘之玄宗,有俯仰之品。十方已得道真人,恒为之作礼,烧香散华,众道之本真矣。道士奉仰灵宝,朝拜斋戒,案法修之,皆使得道,岂有不然耶。此经若不能令至向获长生,升仙度世,故堕於尘壤者,天地无有仙人也。要在外想冥绝,内注玄真,然后景汉可凌也,长生可保矣。五千文感会众妙,大归等耳,胜得世间行也。诸斋法皆上宗於灵宝本斋矣。 仙公曰:此大斋上仙之道,所以七祖解脱罗纲,飞升太玄宫,身当先得五芝如芙蓉者也。五芝亦自生矣。 太极真人曰:五千文,仙人传授之科,素与灵宝同限。高才至士好讽诵,求自然飞仙之道者,具法信纹缯五千尺#2,与灵宝一时,於名山峰受之。师南向立,弟子北向之三拜,分金环各半,佩身受经毕。弟子方各一拜,从北始,周十方。读经亦先拜十方,如此法。太玄都旧典也,子今自明识之,子孙按法传之於后世贤人。太上口诀,宜当秘之。子应常思虚无真人、高上大法王、大千乘贤、世号老子者也。老子,玄中大法师矣。其以道眼观诸天人善恶,子弘此道,恐必飞仙。得妙之日,当知是经之不虚也。焕乎洞寂之文,大道之旨,尽於此矣。 仙公曰:世有高德人,欲讽诵期升仙者,当与灵宝同时受之。法信效奉经之盟也。故曰:不出户牖,以知天道,此之谓也。世将希有其人矣。若欲谈虚无,持高於时者,不须依此法受之也。真人直以教学仙耳。道士学之求仙,不师受者,即道不行。 太极真人曰:真人体道虚无,无所畏忌也。俗间有污秽者,直圣人为世人魂神忧故耳。人经污秽,不以香汤沐浴,多病害人,欲示民知清浊故也。夫鬼神之道,倍多污秽也,污便不行矣。但金尚不可秽耗,何况至道乎。大法真道,无所污秽明矣。 太极真人曰:世人经污,不问大小,应即解。解毕使烧香行道,本无日限也。 太极真人曰:饭贤福食,各有人数。外来之客,先亦同食。正一真人三天法师临升天,以百姓贫弊,为复灭损,作福或十人馔。忽过十人他宾集,无以供之,既不尽周,一人不遍,犹是不普。故制法悉事毕,余厨施一切人及众生辈,为主人祈福矣。后世不知之,故以相示也。酒不可都断使之有数,随人多少,不必令尽限也。故世教言:唯酒无量不及乱,斯之谓矣。酒多浊乱正气,三真亡宫,故不可过量,考官司之,宜慎之。 太极真人曰:有人不学道者,闻道士论至经幽赜,妙义弘远之旨,心不信用,而诬毁圣文,谓之虚诞,经教妄作耳,不足学也。己既不信,便嫉诸人经学,及导养之道,皆言不然。此人宿命前世时,不与仙圣作缘,贤人结因,今生无大智慧,故不得预贤圣之蕴韵矣。不信至道经教,而好学巫术杂书不真之事。其会同之日,唯酒肉为先,口是心非,诡黠相攻,淫欲纵横,放心所为,嗜物无厌。或复为师,初无教善之怀,.强弱相凌,恒欲肆其虐意,意中贪妬谮害,淫盗诈伪,凶悖乱逆,此人身常有十恶。何以知其人有如是之行,不遭罹罪网,见世安稳者。有人从来不履非法,动遵经教,而更婴忧苦者。夫人死身烂坏,魂神不朽,随生时之行善恶,皆有对。是以世人为恶颠倒,弒犯君父,酷逆无比,而不即被考者,由受先世宿福,福尽罪至。生或为阳官所治,死入地狱,覆诸茶毒,楚痛难言也。若善人今不效者,是其宿世恶罪未尽,尽便福至。或见世当贵,或死得生王侯之家,或生天上,或作鬼神。恶恶相缘,善善相因,是曰命根。学道者亦宜知此也。夫学道而至死不获者,功德未备,宿无重缘,因缘微薄故也。后世无不藉此功,以得仙度也。若复学道数年,便望升仙,未克之间,忽然中怠。或堕情欲,还随流俗,身没名灭,轮转死道,更诸苦恼。或失人身,忽去人道,未有还期也。有挺世聪明,而不教化於人,后生顽痴也。奴婢亦无种,皆由前生时欺取人物,今以力偿之。六畜以肉饴之。世人不信道经,狐疑正教,当受斯酷,岂不悲哉。道士若履善遇恶,能忍撼轲,守兹法戒者,保不失今之功矣。穷而不越道,道士也,死生王侯家。子於此得道,得道自当见宿命之根,由前世大布施,学道不倦,所以得仙矣。 左仙公曰:子其勉焉,历代未有不学而得仙者也。学仙要在方寸尽,方寸不尽,是以学而不获矣。圣人不误人也。 太极真人曰:夫祭酒当奉行老君百八十大戒,此可言祭酒也。故曰不受大戒,不得当百姓及弟子礼拜也。受此戒者,心念奉行,今为祭酒之人矣。祭酒当断念,舍众恶,推行戒法,当如是也。黄老道妙,检种人之法,非不真者,所参万中有一多矣。 太极真人曰:学士若能弃世累,有远游山水之志,宗极法轮,称先生。常坐高座读经,教化愚贤,开度一切学人也。假令本命寅卯,属东方二辰,称东岳先生。四方效此。辰戌、丑未生,称中岳先生。若复清真至德,能通玄妙义者,随行弟子同学,为称某先生。某人钩深致远,才学玄洞,志在大乘,当称玄称先生,或游玄先生,或远游先生,或宣道先生,或畅玄先生。略言其比,不可逆载。须世有其人,学者称焉,大都法如是耳。言名上清,清斋七日。先生位重,不可妄称,鬼神不承奉,以天考考人。夫先生者,道士也。於此学仙道成曰真人,体道大法,谓之真人矣。 太极真人曰:观世为道,希有欲斋戒转经,寻明师受读,请问义理,信用奉行之者。多是浮华浅薄之人,声色在心,志无大雅,好学小乘法。或有一人,欲斋戒学道,复无明师共相劝进。其志在仙道,图济一切人民,人民更非笑之。皆曰:彼不要之事,我未见人多学其法者,经书多虚妄语也。故不如我辈,并能消灾散祸也。夫聋者不闻韶武,瞽者不睹白黑,岂言已病哉。遂令大道不行,正法不兴,真经寝顿,精邪日滋,各称三宫女郎,妖乱并作,百姓将舍真追伪矣。悉由师不勤学,以劝弟子学正经、学正法。正真居其心,则魔魅远矣。不知上经大义,无以持检其心,邪魔鬼气入心中动作,其意无所不至。犹抱石济长津,岂不然哉。 太极真人曰:庄周者,太上南华仙人也。其前世学道时,愿言:我得道成仙,才智洞达,当出世化生人中,敷演道德经五千文,宣畅道意。惠子是其弟子,尔时亦言:先生若得道,能出处自在,弟子愿侍从,唱赞微言,通达玄旨,洞观道源,以解世罗也。检俗人华竞之心,导之以自然法门,故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后并得所愿,着书皆通道意。世人于今不知是仙真上人,以庄子所造多寓言。大鹏、大桩、冥灵,皆实录语也,非虚发矣。夫大处则生此大物,今阆苑、昆仑、蓬莱、北海中,悉有是神物。小处则生小物。若欲皆眼见为有,不见为无,天下之所无多矣。道家经譬喻法中,说劫数久远,有石乃如昆仑山芥子,四十里中,天人罗衣,百年一度,拂尽此石,取此芥子一枚,譬如一劫之终。若是之久,谁当信斯者矣。 太极真人曰:灵宝经者,众经之宗,难以言宣。五千文微妙,众经大归义一也。洞真三十九篇,三十九真人说之者,盖无生之文矣。此真人传出之耳。其人道德真气,混化自然成真人,老子之俦矣。经历无穷之劫,非学道之人也。世人非宿恩至功德满足,得洞真经者,莫能知此义。所道者皆是无上三天自然宫室,万物山川。其山川万物,名有世上同者,非世之山川万物也,皆自然物,可闻难辩。洞真玉清经略解其义,不能覼缕,岂可思议也。奉之致大福,身得长生,宗庙安宁,诵之成真人之王,其道无上。昔之得上仙至真之道,皆是奉灵宝经者也。 三天称仙,梵天称道。天地有终始,故有大小劫,诸经亦随之灭尽也。后代圣人更出法,唯道德五千文、大洞真经、灵宝不灭不尽,传告无穷矣。故曰无生之篇,众经之王也。故代代教化应成仙道者,世世莫知其源。巍巍至尊,非鬼神所见,唯六天大魔王来奉承经师尔,上三天司直仙官监察之矣。亦非下仙之所闻也,真人乃能学之耳。世人不知道是仙人,又言仙非道,皆是其宿对未尽故也。对尽自得玄解大智慧,朗然知之,知之得道矣。五千文至难知,有知之人皆知之。故曰当解无上大慧也。 太极真人曰:建灵宝斋法,举高德玄解经义者为法师。次才智精明,能通妙理,闻见法度为都讲。次监斋,弹罚非法。次侍经,次侍香,次侍灯,次第坐处。先受此经为上,后受为下。家一人受经,余人有好斋者,听斋。若时有黄赤太一祭酒,好见斋法者,听斋,观大法化,但不得同床而坐。纵复至德,人间名望於世,悉当在后行,以其治箓为次第也。烧香同尔。所以尔者,其人宿有微缘,故今得预之矣。 太极真人曰:斋时皆心注玄真,永无外想。想念在经师,先思三一在宫室,安居分明,具三魂七魄,太一镇泥丸中,如回风帝一法。然后与兆俱斋听经,口受心存,则三尸亡走,邪气灭去,内外受真,如此近仙矣。傍吐纳导引和液,行上诸妙道,天真恐必降子也。上士得道於室内矣。虽处岩穴,而外想一毫不绝,亦徒劳损力尔。学道唯心尽,心尽,仙人当下观试之也。子善详察之焉。 太极真人曰:道士远绝人迹,静栖名山,修是长斋,独处幽谷,则不复选法师,唯心与口谈矣。人间修是斋,道士服食五谷,断无所饵则已,若服药物,正中服之也。过中听饮,清饮而绝食,平旦饮粥,日中菜食。斋限竟,解斋,如设大厨状,唯宜洁净尔。果随时珍,当先行香祝愿也,愿斋主升仙度世。 太极真人曰:修斋之道,常行十善念: 第一为道念四大,令得七世父母免脱忧苦,上升天堂,衣食自然。 第二念帝王国主道化兴隆,庠序济济,皇教恢弘,威仪翼翼,普天所瞻,民称太平,六夷宾伏,妖恶日灭,贤圣日生。 第三念法师功德大建,教化明达,俱获飞仙。 第四念同志学人,早得仙道,更相开度。 第五念亲属和睦,好尚仁义,贵道贱财,行为物范。 第六念损身布施道士及饥寒者,天下民人,各得其所。 第七念蠕动蚑行,一切众生,咸蒙成就。 第八念首谢前世今世生死罪对,立功补过。 第九念家门隆盛,宗庙有人,世生贤才。 第十念尊受师经,无敢中怠,平等一心,广度一切,我身升仙,白日登天,拜见太上,永成真人,服五色灵液,与道合同。 郑先生曰:登山受经时,亦不须拜章,口启之尔。 颂曰: 道以斋为先,勤行登金阙。故设大法桥,普度诸人物。宿世恩德报,道心超然发。身飞升玄都,七祖咸解脱。 受竟,必颂此文。 南岳先生郑君曰:吾先师仙公,常秘此书,非至真不传也,万金不足珍矣。仙人相授於口,今故书之。仙公言:书一通封还名山,一通传弟子,一通付家门子孙,世世录传,知道者也。与灵宝本经俱授之,道家要妙也。 抱朴子曰:洪意谓大斋日数多者,或是贵人,或是道士,体素赢弱不堪,日夕六时礼拜。愚欲昼三时烧香礼拜,夜可阙也。为当讲法义而已,能六时烧香者,自当全法尔。恐人未得道,气力极弱,但欲一日一夜斋此,可六时行道也。学者其善详用焉。 建斋极,可食乾枣、鹿脯腊,是生鲜之物,一不得享也。 若非山学道士,居家修经者,岂能长斋久思哉。要当应斋,少可十日、九日、七日、三日、一日行道矣。斯功德弘普,学道之上法,七祖离苦毒,上升福堂,此可谓至孝之道也。孝悌之至,通於神明,远延七玄,何但祖考乎。故上仙秘之也。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竟 #1五千尺:疑当作「五十尺」
管理员
2023年5月21日 16:02
238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