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道人家)
三洞真经
洞真上清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四种)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
太上飞步五星经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宝箓
北斗九皇隐讳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太上洞房内经注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上清七圣玄纪经
真诰
登真隐诀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握中诀
上清修行秘诀(拟)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紫文行事决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
上清修身要事经
上清修行经诀
上清仙府琼林经
太清真人络命诀
洞真金房度命绿字回年三华宝曜内真上经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上清大洞九宫朝修秘诀上道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经秘诀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紫书箓传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青牙始生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上清诸真章颂
高上玉宸忧乐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
上清金章十二篇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
诸真歌颂
众仙赞颂灵章
上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明鉴要经
太上明鉴真经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含象鉴剑图
上清佩符文诀(五种)(青券诀、白券诀、绛券诀、黑券诀、黄券诀)
上清豁落七元符
上清高胜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太玄八景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道迹灵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上清三尊谱录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七域修真证品图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玉清上宫科太真文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
洞真太上仓元上箓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
洞真上清龙飞九道尺素隐诀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
大洞玉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大洞金华玉经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洞真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内真经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玉经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
洞真太微金虎真符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上清八道秘言图
上清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曲素诀辞箓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元始耀光金虎凤文章宝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
洞玄灵宝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校对一次)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注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上品戒经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录简文威仪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四种)
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
云篆度人妙经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灵宝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芝草品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敦煌本)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包含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敦煌本)
太上洞真贤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
+
首页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经名: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原不题撰人。唐玄嶷《甄正论》称此经为『道士刘无待造,以拟盂兰盆』。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系注疏本。另有敦煌S3061号残写本,无注疏。今以《道藏》本为底本,以敦煌本参校#1。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若夫至人妙本,出万象之先,大圣深源,超六合之外。不生不灭,视听之所未阶,无待无为,形名之所不及。虽窈冥玄绝,而能应化无方,眇邈虚冲,而实济益斯在。若乃现金容於金阙,示百万之法身,备玉简於玉京,开五方之要典,莫不桥梁庶类,开悟群迷,应感赴缘,逗机行化。至如今灵宝妙本,理净平夷,但一切众生,违真丧实,虚想妄见,纵荡六情,方缠爱网,遂使业沦五浊,苦海所以无边;流浪三涂,生死於兹浩漫。自非至人引导,无由出苦。在我大圣天尊,智周空有,位过寰极,道贯大罗,辟众妙之门,洞重玄之境,能以慈悲救物,常善度人。故乃托迹西那,现山阳而演教桑林之下。荐宝玉以妆严,发奇瑞於云霞,散灵香於净域。遍开妙相,含笑而吐五光;匝照诸天,朗神辉於十界。愍诸恶趣受苦众生,幽厄三涂,沈缠八难,因道君之请问,告恶对之缘由,说祸福之前征,论拔赎之功行。故演此玄都大献之法,以教人天。普愿五道还除罪源,将令四生复保命籍。 此经题云《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夫经者,感应为宗,慈救为体,愿行为用。然今题释,详略不同,或泛解二乘,或约陈三宝,皆是后人臆度,非关题经本意。今研穷名理,考寻事迹,举其指要,以成一字,仍於题中分为二别。所言二者,前六字是通题,后八字明其别题。既前通题之中,又分为二。初太上二字,举天尊圣号,明能说之圣人。次洞玄灵宝四字,显至教之深名,明所说之正法。初举天尊圣号者。太者,泰也。极大之尊名,以明其体。上者,尚也。穷高之美称,以语其德。明天尊德高无上,体大无穷,德体双陈,故云太上。次明所说之正法洞玄经者。洞者,通也同也。玄者,深也远也。言此经妙理深澄,真途寥廓,通而无碍,同而不隔,是其洞也。深而难测,远而莫穷,是其玄也。故曰洞玄。灵宝者,灵变不测之义。宝者,宝重珍贵之名。言此妙经,理致幽玄,灵变不测,劝令行者,皆可宝持。故德经云:我有三宝,宝而持之。即其义也。 次明别题者,又分为二。前三元至大献八字,明目经意由。后经一字,明法教之通称。明目经意由者,三元方欲显明善恶之报,惩劝之妙法,故述上元、中元、下元以晓之。言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所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天官校录者。十一月一阳生,正月三阳生,三阳成乾。乾者,天之用也。正月天道数成,故一切天官主当校录。所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检录者。五月一阴生,六月二阴生,七月三阴生,三阴成坤。坤者,地之用也。七月坤气王周,故一切地官主当校录。所以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水官校录者。十月建亥,亥属北方,北方是坎,坎是水位,正是水司建王之时,故一切水官主当校录。又三元者,元本也。但此上三官,为万物之行本,故曰三元。玉京者,三清妙境之山名。玄都者,大罗天中之宫号。大献者,此经普校人天,仿学玄都大献之法,拔赎一切亡灵,愿行该广,故称大献。明天尊慈怜兆庶,故发神光。道君愍念群生,为转经法,具陈天地水官,三官九府百二十曹,四司五帝考录诸官,各以三元之晨,上诣玄都官内,校定人天善恶,分别生死簿书,所有善功,咸蒙记录,冥司谪罚,并无收赎。拔度之宜,经文具载。故上从天子,下及兆人,若能遇此宝经,依文修选,探诸花果百味芬芳,备尽人间珍奇异物,列情励志,造大献盘,种种装严,虔心供养,十方众圣,鉴照分明,三代天尊,流恩授受,此乃目经意由也。后明法教之通称者,寻三洞真文,七部玄教,讨其题目,素号曰经。是知经者,法教之总名,至人之洪范。经之为美,其大矣哉,盖群品之舟航者也。 但经乃多种,大略有三。一者五德三元,凝空云篆,垂芒八角,秘妙之文。二者青林紫笔,金简玉字,包以凤文,蕴藏於七宝玄台,或在山洞之中,或在诸天之上。三者简策缣纸,篆隶随时,传授流通,见行於代。虽复有三迹,而粗妙不同,皆是大圣天尊诠至,咸能治病,悉名良药。 但经之义训,训亦多途。举其枢要,略释为四。所言四者,一由,二径,三法,四常。 第一训由者,言三代天尊,十方众圣,莫不因由经戒,而得成道,故曰由也。 第二训径者,能开通万物,导达四生,作学者之津梁,实修真之要径,故曰径也。 第三训法者,言能为旨趣玄妙,所致精微,可以轨则苍生,楷模众圣,故曰法也。 第四训常者,言非但妙理深远,湛寂凝然,抑亦三代法王不刊之衍。具斯四义,故得称经。 就此一卷之中,又为四也: 第一从初至彻照诸天,名为序分; 第二从尔时众圣下,至难可拔赎,名为正说分; 第三从尔时太上道君得闻命旨下,尽颂终,名为通传分; 第四从尔时圣众下,名为总结。 就初序分之中,又分为五: 第一举天尊与徒众云集; 第二从俱在西那玉国下,次明净土方所; 第三从敷黄金荐地白玉缘阶下,至正述国土装严; 第四从黄云四缠紫霞三匝下,表诸祥瑞; 第五从是时天尊含笑下,明出威光。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元始天尊与太上道君、十方大圣、飞天神王、七千二百四十童子,俱在西那玉国郁察之山,浮罗之岳长桑林中。 释曰:此则开宗发迹之道,备诸贤圣之目,即是第一,举天尊与徒众云集之时,并明净土方所。元始天尊者,至圣之洪名,生成之大号,远穷溟涬,难以为言,近寻教迹,方可立称。又元始者,言其最先。天尊者,语其高妙。故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者,得道之圣人。飞天神王者,自在之灵智。童子者,内无嗜欲,外绝营求,至性不亏,湛然凝寂。俱在西那玉国郁察山中浮罗之岳。此为净土方所,即玉京之妙境,碧虚之上界。亦言此土之人,纯浄洁白,或如白玉,乍等严霜,因此立名称玉国。又更山名郁察,岳号浮罗,林有长桑,便为题目。此说经之处,乃具而言之。犹如孔子定书,老君说经於函谷。向来既标说经之圣人,并显说法之处所,更显所居之处,有何珍异。 敷黄金荐地,白玉缘阶,七宝琳琅,光明焕日,黄云四缠,紫霞三匝,香光缠苍,冲溢虚空。 释曰:此是天尊所居之处,即是第三,述国土庄严,并表祥瑞。敷者,布也。言其说法之所,悉以黄金遍布,其地阶之边,并用白玉而为缘钫。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琴、玛碯之类。琳琅者,即玉之别名也。天尊所居之处,众宝珍奇,庄严妙丽,光彩焕烂,朗彻十方,照耀诸天,明於日月,故云光明焕日。黄云四缠,紫霞三匝者,此是表诸祥瑞。黄即中方之色也。复有正色呈祥,喜云显瑞,一时俱合,四面而来。蓊蔚軿阗,周旋围逵。 又更紫气轻霞,萦盘三匝,灵风扇动,香气氤氲,郁缢虚空,而为供养。 释曰:不道余事,而言紫霞者,朱黑相杂而为紫霞。朱曰阳,曰道。黑曰阴,曰德。明天尊道德,犹若慈云,荫覆众生,恩隆父母。但以上界天堂珍奇、雅妙华饰,果报自然,与俗不同,将音乐奇能,亦应殊异。 天钧大乐,奇雅妙音,万种互作。 释曰:天钧者,自然之奇响。大乐者,非常之妙曲。故曰奇雅妙音。万种互作者,言所奏音声,皆自然而至,千种万伎,娱乐天尊,诸天既献诸珍奇,并奏雅音,天尊欢喜,显所灵相。 天尊含笑,五色光明,从口中出,彻照诸天。 此是天尊欢喜显灵相,即是第五,明出威光。从上至此,总为序分。但天尊常适,故若含笑,照同春景,每有光明,所在蒙恩,无不彻照。但道眼清浄,众圣共同,俱在会中,宜应利见。 尔时,众圣俱在一处,普见十方无极世界地狱之中, 此是众圣乘天尊威光,地狱之中,无不睹见。尔时者,即是天尊说法之时。众圣者,不一之称。但众既同,悉皆普见,未知地狱之中,有何责罚。 囚徒谪役,饿鬼死魂,裸身无衣,颈脚锁械, 此明众生宿业,不修善根,诸恶备造,死入地狱饿鬼道中,裸形饥赢,头颈锁械。但饿鬼死魂,身既无衣,项上着锁,脚上连械,未知中间,甚为楚痛。 足立剑树,头戴火山, 此皆随缘所受,言岂直饥饿裸形,每令身负铁杖,足立剑树,头戴火山,焚割其痛毒难忍。或头然火炭,足立刀山,摧逼驱驰,考以铁杖,四肢锁械,运动无由,万劫之中,恒受斯罪。此类众生,既受斯苦痛,未审中间,更有何色类。 大小相牵,五体烂坏,头面燋燎,镬汤煮渍,万痛切身, 释曰:此等状迹,即文可知,皆由前身弹射飞鸟,杀害众生,布网张罗,飞鹰走犬,刳胎探卵,鼎镬烹燖,广造诸愆,有此报对。 金锤乱拷,食息无闲,饥即食炭,渴饮火精, 此是恶业众生,造罪非一,悭食过重,饿鬼报身。饥欲求食,食成火炭。渴方就饮,水变火精。此缘悭贪,障闭功德。此乃诸经具明,非唯今为子说。 万劫#2恒在饿鬼道中。大众慈悲,称无量善,一时举手弹指,敬礼寻声救苦天尊,愿生生世世,莫作悭贪,障闭功德,受如此报。非直只饿鬼道中,亦更余处,流曳三涂五苦之中。 此言非直一处受报,乃更流曳三涂八难之中,无不周遍。三涂者,即是地狱道,畜生、饿鬼道。五苦者,抱铜柱,履刀山,循剑树,入镬汤,吞火食炭。并三涂地狱,是名八难。但众圣慈悲,恒怀愍念,既斯痛切,应有问端,其次之若为起请。 道君稽首上白天尊,未审此辈罪人,生世之日,行何罪业,作何因缘,受斯楚痛。伏愿天尊赐垂训励,告所未闻,如蒙开悟,仰受圣恩。 此明道君为请问,欲令未悟咸悉知闻。道君既是圣人,先已悟知业报,於兹#3为其发问,欲以教化众生。道君既问因缘,天尊作何酬答。 天尊告曰:斯罪人也,皆由前缘不见明教,不闻法音,悭贪无度,杀害无辜,口是心非,禁系#4贤人,饮酒食肉,祸乱五神。 此是天尊道君所问,告示因缘。诸如此言等,皆众生之恶业。但大道天尊慈悲救度,神光普被,远照十方,故使道君承威,语问既知,敬请具辩因缘。言此业障罪人,前有过,不见明科圣教,不闻正法灵音,唯事悭贪,不崇功德,绝天堂路,作地狱因,沈溺爱河,漂流生死。五神者,即五藏神也,魂魄神精志是也。但饮酒食肉,罪业既深,非直浊乱五神,抑亦轮回八难,遂使六根三业,广造诸愆,匿恶潜怨,身心不善,任情杀生,贪吝无端,失道乖真,不知回向,一入地狱,终无出期。 骂詈咒诅,叫唤神明,欺师罔道,秽慢三光,篡君杀父,侵暴宗亲。 如此之义,分明可知。但其咒诅之时,冀欲前人早败,呼神吹鬼,无所不为。如此言词,造次难尽。此言过去生中,愚痴欺慢,心无敬忌,增上骄奢,或欺慢法师,口诬真圣,秽触日月,轻慢星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篡杀君父之处。圣人难之,取其渐而害之,故云篡弒。易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篡即夺也,弒即杀也。圣人恶之,易其名也。 心怀谄曲,不念众生,潜行窃盗,唝嗃无端,割夺功德,以饶一身。不肯布施,散乞贫人。今受斯苦,以酬宿怨。 其目如此,此等皆是人中所行之事,其义可知。谄,希意之意,谓之谄。 布施者,以己有济人之急,遍布既均,名之布施。庄子曰:青青之麦,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棺之患。但俗间恶业,其数极多,略说而言之,难以穷悉,大纲名目,有如此等。 天尊以次而说偈言#5。 天尊以其向来问答次序,重申其意,详而说之,其名曰偈。偈者,赞颂之别名也。重明其义,故易之日偈。 篡杀於君父,杀害无辜人。死受金锤打#6,铁杖不去身。 此即偈之文也。前文中篡杀在后,今偈则篡杀在前者,但君父之重,自古为先,三千之条无杀,故於偈中而为称首。此重明上长行中篡君父义。 乘暗入他家,掠夺人财物。死魂地幽狱,万劫不得出#7。 此言之等,其义可解。故庄论云:为不善於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於幽暗者,鬼得而诛之。明於人明於鬼者,然后能独行。故知冥司叵罔,神道难欺,所有罪愆,纤毫必录,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一堕三涂,万劫无出。此重明上长行窃盗之罪。 奢淫好细滑,秽慢於三光。死魂受幽闭,后生并痴狂#8。 此明身之业罪。言邪行之人,耽淫无度,唯贪色欲,细滑是求,触犯日月星辰,不避三光。明受罪既终,始生人道,虽得人身,乃被颠狂愚痴之报。此即明其身业之罪,次陈口业,更后若为。 凶横作口舌,斗乱於宗亲。死受镕铜灌,后身#9恒吠人。 此即明其口业。但口业之人,专行绮语,虚传口舌,斗乱宗亲,反是为非,破他和合,妄生祸福,损陷於人,死入地狱之中。即镕铜灌口,受罪之后,余业更生,报处狗身,见人恒吠。 食啖於众生,饮酒乱五神。死受镬汤煮,铁杖不去身#10。 此言啖食之人,残他性命,饮酒食肉,不念众生,遂令五藏之神,昏迷浊乱,口贪肥饱,不悟业报随身,及至命终,沈沦地狱,镬汤炉炭,煎煮其身,万痛交连,恒不去体。此重明上长行中饮酒食肉之罪。 唝嗃虚为实,欺诱顽益己#11。死受拔舌报,后生不得语。 此言妄语之人,公行谲诈,以至欺诳眩诱,巧作多端,恒为不轨,谋之以求益己之事。死后魂沈地狱,乃受拔舌之殃,罪毕报生,仍令喑哑。此明妄语之罪,覆上长行中唝嗃无端。 欺师不信道,叫唤於神明。流曳三涂中,后生六畜身。 但以诳惑师尊,罔诬真圣,轻三宝,秽灵文,於道中馒生分别,口彰粗横,咒诅为言,牵引神明,高呼大吹,婴缠恶业,坠陷三涂,轮转去来,死生劳曳。受罪既毕,更处六畜之形,沈滞多身,失於人道。此明欺天之罪,覆上长#12行中欺师罔道,叫唤神明o 谗谤击贤人,谄曲作无端。死堕毒兽螫#13;辗转无一欢。 但谗谈谤讟,潜击贤人,谄进曲巧,陈诈其人,命蜂虿之身,或作蚖蛇,或蝮蝎诸毒虫等,次递遍为,辗转秽恶,受生何时,更知欢乐。从凶横作口舌,至此总明口业报对。自此以下,举其意业。 减割功德物,以纵悭贪心。死魂为饿鬼,饥渴饮火精#14。 此具明意业,但崇善之减己削身,布施财物,造经像以为存亡。或有贪人中间,割截功德物,一时虽得润己,报罪如影随形,死堕饿鬼之中,饥则吞火食炭。贪欲之罪,招报如斯,万劫千生,不闻浆水名字,饥即食炭,渴饮火精。此明贪欲之罪,覆上长行中割夺功德,以饶一身。 侮慢於耆德,不敬有道人。后生为下贱,报处六畜形#15。 此明是非人我,不敬师尊,侮慢耆德,即於贱之人报。生不敬崇三宝,死受六畜之身。业报相随,一无差失。或生於边地下贱,外远蛮夷,虽复受得人身,不闻三宝名字,真经正法,万劫难逢,圣教灵文,何由可见。割减功德物至此,明其意业。天尊说偈既了,道君作礼请。 天尊说此偈已,太上道君前进作礼,上白天尊:今日欣会,庆亦难言。天尊垂盻,赐告罪根,未审斯等罪人,皆有眷属,见在亲罗,为当即身更无后嗣#16。 天尊说偈既终,道君怀疑将问,若不教拔赎,众生无出苦门。冀垂救度之方,所以殷动请问,前进稽首,作礼兴言,天尊慈悲,赐垂指诀,馑闻命旨,庆幸难言。道君又知众生男女子孙,代代不绝,将欲教其胤绪,救拔先亡,故起问端,以招后义。 天尊告曰:虽有男女种前业根,不修功德,不作因缘,何由可免,辗转增笃,沈沦罪田#17,亿劫辛苦,无由得还。众恶备履,望反绵绵。 天尊言:其罪人后代男女子孙眷属,既无功德,唯有地狱因缘,辗转增多,弥加笃厚,终既悲魂,苦爽沈滞,沦回罪秽,心田种前恶业。又云积恶之人,罪可滋植,犹如枳棘丛生荒秽之田,纵有五谷善芽,落在其中,终被沈芜沦翳,不得秀苗成实,故云罪田。天尊以其地狱罪深,将与救拔盛沦难免之义,以招更问之端。 道君稽首又问天尊:作何因缘,得离众苦。行何福业,得还人中。 释曰:道君愍念众生沈沦地狱,重与告问,以树福田,欲使孝子顺孙,念先亡之苦痛,慈兄悌弟,忆骨肉之沦没,减削家财,以相救拔。重为斯问,崇起福田。此下举天尊告罪,罪类不同,令作大献拔赎之法。就此之中,分为三段: 初明罪众不同,卒难救济; 第二举元校录,令识归崇; 第三尔时众奉之仪,劝令仿学。 天尊告曰:斯等罪人,造罪既多,非是一类。若欲救拔,亦难可同#18。非一人力,得以济免。 问此是第一,明罪众不同,卒难救济。天尊以其业根相随,罪根难拔,但立功树福田,非愿广不迁移,谢罪除殃,非功多不克,若以一人之力,不可免济群凶,故知行恶之人,卒难救技,自非多崇缘业,广建福田,若不凭藉众缘,造次何能济度。既须功德,欲为何等。次去以下功德若为。 当依玄都大献法,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地官校戒,擢选众人,分别善恶,诸天大圣,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簿录,饿鬼囚徒,一时俱集# 问此是第二段,令识归崇。言天尊三元大会之日,兼陈九府检勾之由,具明搜之晨,委示诸官校定善恶之际,使来世众生,令依此三元之日,各各上仿玉京玄都大献轨则,供养三代天尊、十方圣众、九玄七祖、法界苍生,咸蒙拔赎之因,俱得解脱。此七月十五日,是中元地官校戒之日。十方众圣普来集会,於是天官、水官及诸曹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贤圣俱会,简定劫数,考校罪人轻重等级,欲於此日以设供养,拔度父母亡灵,未知作何法用。 以其日夜烧香然灯,照耀诸天九幽长夜八门之中。作玄都大献,仿玉京山,采诸花果,依以五色,世间所有众奇异物,道具名珍,绫文锦绮,玩弄服饰,十绝旛幢,宝盖庄严,供养之具,肴膳饮食,百味芬芳,献诸众圣,及道士等#。 释日:此是第三,示修奉之仪,劝令仿学。说五色者,即是青、黄、赤、白、黑是也。交复五色之缯,以为旛盖,庄严供养。天尊以见地狱罪人,动经亿劫,故令孝养父母,为过去先亡探拾人间所有珍奇异物,仿效玄都玉京,以为供养之具,献诸十方众圣及道士等,救拔过往亡灵地狱之苦。当愿九玄七祖,法界苍生,凭兹供养之因,并护天堂之果报。欲屈十方众圣,及道士等,作何功德。 於其日夜讲说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得解脱,一俱饱满,免 於众苦,得还人中。自非如斯,难可拔赎#。 释曰:天尊广陈诸法,冀在劝示因缘。当恐正信者稀,所以重重付嘱。每於大献之命,皆令启请法师,日夜六时,修斋讲说。其日夜者,即是今七月十五日夜,於此日当修斋建讲,烧香然灯,照耀诸天九幽之内,八门之中。九幽者,九幽地狱也。八门者,八难之门,并是众生受罪之处。至此三元齐日,仿玄都玉京作大献之法,备尽人间所有珍奇异果,百味芬芳,供养三宝。 於是十方及道士等,感此至言,为之诵咏,上通九亿,下彻六天,地狱罪人,一时解脱。吾过去后,东善非极,西恶非深,苦县君子,当之大秦。上皇之后三万六千年,此劫数尽,天地将坏,人人涂炭#。 释曰:天尊说此经时,言我过去之后,皆有教化之人累起,相袭代代,常有圣明王,绍隆三宝。东善非极,西恶非深者,言东方未必极善而无恶,西方未必深恶而无善。苦县君子,即是老君应身,玄妙玉女割左腋而生於陈郡苦县,故云苦县。堂玉#之际,东西南北行九步,因即能言,自指李树为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即九龙从地踊出,吐水沐浴。出龙之地,便为九井,至今见在。又云:老君应身三界火宅苦海之中,亦是一苦县也。当之大秦,即西方天竺之别名也。之,适也。老君西至流沙,适於严宾,行浮图之教,以化戎俗。故《后汉书》云:老君说浮图经,以化戎俗。言浮图好清浄,今之释中浮图经者,即老君之所说也。但以僧众无知,妄为添解讹义,前圣疑惑,后人致更作伪返真,更相引导,淳朴之教,於兹遂浇。 华文竞兴,奸讹弥烦。朴散淳浇,邪伪纷葩。无极世界男女之人,性习悭贪,死为饿鬼,饥其魂神,授食不得,变为埃尘#。 释曰:未断浇讹,专行浮诈,无极世界,即此方之名也,亦名阎浮之界。但此土众生,承为娇怪,邪淫颠倒,迷惑札纷,既悭贪,是非人我,死为饿鬼,以报宿愆,与食变作埃尘,眼见不能入口。 浩劫辛苦,涂炭沈沦。辗转五道,以报昔怨。今故相告,宜遵之焉。来生男女,当自翘勤,勤情励己,勿为罪由也#。 释曰:浩者,大也。言广大劫来,常为饿鬼。纵令更受罪得了,还生下贱之家,轮回五道之间,必竟不能成圣。五道者,即为天堂道,人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天尊更劝励以告道君,来生男女,当自克翘,心勤励志,勿作罪由。罪由者,即罪业也。言人所为善恶,叉获其报,犹如种田收子,各随种类,春种秋收,故曰罪田。 尔时,太上道君得闻命旨,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此即名道分。尔时者,即是天尊说法缘讫,付前道君之时。太上道君既闻天尊说是大献拔度之经,又说今生来生之诫,殷勤教诲,宣布流转,稽首尊前,赞叹其美,奉承妙旨,庆幸难言。善既不可思议,遂即因而说偈。 前生有缘会,今得见天尊。先说今劫已,复告后劫愆#。 释曰:此则道君自欣幸,故遂作偈,赞天尊前代今生,道缘相会,遂得亲承至道,觐谒天尊。又蒙告示因缘,以相拔度,传授付嘱,速转法轮,立誓勤行,不生怠慢。前劫后劫,皆蒙道恩。又后劫愆者,二云#后身道君以诫众生贪嗔痴罪,故说此偈。但贪欲之人,好为积贮,广求财物,唯事骄奢,各擅豪华,不崇功德,心无慈悲,不念众生,今生不竖福田,死后沈沦恶道。如此之报,次定无疑。皆前身不修善功,后身受其殃苦,诸如此等,并是后劫之深愆也。 勤行修至道,勿与有为怨。贪欲成大患,嗔痴为祸源。 释曰:此偈诫贪欲嗔痴罪。道君意欲觉悟群迷,故作颂论其因缘之本,祸福之源。言贪欲者累身之患,嗔痴者为祸败之根源。故略述所由,劝令除断。又道君既开天尊之教,因而演说,以此为将来之诫,但以财色名利,是祸息之源,贪欲嗔痴,是灭身之本。然岂为修真,妨人道行,抑亦丧失福田。若能三毒不兴,六根清净,即是修生之道,尘触不婴,可为拔苦之津梁,更有何灾难。 断除烦恼障,三业自清闲。邪魔不能乱,岂遭地狱艰。 释曰:但烦恼所生,因由三业,邪魔扰乱,缘起六根。但能抱道守真,尘触岂能相染。只如乱心之始,色欲为先。地狱之因,邪淫是本。若欲断除烦恼,当须清闲,求其长乐之因,会是六根无染。若能修行天尊之教,常依玄都大献之日,供养十方天尊,则逍遥金阙之前,长无地狱之患。 游涉琳琅苑,高步七宝园。逍遥恣无欲,稽首礼天尊。 释曰:道君言若后有人於三元日修斋建讲,依玄都献法,供养十方大圣及道士等,功成业着,得为天尊,游行上界西那玉国,自然珍宝无有穷尽,过往亡灵皆离苦难,不落三涂。次下明诸众圣,欢喜旋绕。 尔时#,十方众圣得闻天尊妙法,拔度之因,闻所未闻,悟所未悟,遂乃同声赞善,欢喜奉行。 诵咏步虚,周回旋绕,稽首礼谢,赞欺天尊。太上道君、十方众圣,既说偈已,天尊更有何训励。 太上道君、十方大圣,说偈颂已,天尊告曰:三元斋日,皆须讲说是经,勤修礼拜,六时行道,香汤洁己,过中不味,内外恬夷,淡泊无为,不交人事,先授十戒,静心闭意,思神念真,想存在法。尔时众圣一时稽首,请奉戒文。 释文#:此则天尊慈悲,重垂训励, 又复宣传戒法,修奉之仪。但以圣人常修浄行,湛然无欲,不涉垢尘,冀在垂教化凡,拯救愚昧。故於此日诱引殷勤,更说戒文,令遣保护,清斋洁己,思神念真,日夜受持,存念三宝,当来成道,得见天尊,游宴玉京,逍遥金阙。此是三元之日建讲设斋,拔度先亡,得福如是。天尊既垂戒法,其文若为。 天尊告曰: 第一戒者,不得杀生,淫祀六天神鬼。 第二戒者,不得窃盗为非,取他财物。 第三戒者,不得爱乐美色,嫉妬非法。 第四戒者,不得妄言绮语,以为口过。 第五戒者,不得耽酒沈酗,纵横无度。 第六戒者,不得唝嗃自是,欺谤兆人。 第七戒者,不得欺师罔道,损弃圣典。 第八戒者,不得嗔恚四辈,讪谤道士。 第九戒者,不得贪觅过度,损物益己。 第十戒者,不得触骂宗亲,不敬耆老。 此十戒者,身之大患,犯之者风刀万劫,恒值恶缘。善心信敬,开导后人,勤行谛听,受勿忘言。行之如法,生不犯过,死无拘闭,天降云軿,自然得道。 释曰:此即是其十戒,并是修奉之仪。护持者克获於人天,犯之者必沈於地狱。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持此十戒,踊猛精进,心不懈倦,行与道合,乃无违失生,则为教所仰,死则升彼上清,驾蹑云车,往来无碍,超越三界,金刚之躯。若犯之者,则沦五苦,历三涂,剑树刀山,每令巡履,牛头狱卒,催逼驰驱,肉散如星,骨消如雨,万劫受苦,不拾须臾,恒值恶缘,怨怨相对。违经犯戒,地狱获殃。如法修行,天堂受乐。自次以下,道君重问三元斋法,此举下文,更作若为启请。 太上道君稽首礼日:三元斋法,中元之旨,前已具闻。未审上下二元,依何法式。 释曰:此三元斋法,俱在众经。道君恐来代愚蒙,多所不悟,再兴高问,冀垂未闻,於此会中,殷勤重请。天尊所答,其此若为。 天尊告曰:此三元斋,三录定简,灵宝要文。正月十五日者,此为上元天官检勾。十月十五日者,此为下元水官检勾。此者所摄不同。 释曰:此即天尊告示三元由委。言此三元之法,是三录定简,出灵宝要文。所摄不同者,为上元左府主生生,太阳火官考。下元即右府主死死,太阴水官考。中元主生死簿录,一切地狱囚徒罪福之事,风刀之考。各领察九万众,凡有一十二月。其中元、下元,三府两同。然香旋绕者,各为上元知生,下元知死之途。既别统摄,是以不同,故云所摄不同o 今所陈说,七月十五日作玄都大献者,此乃总管上下二元,故以相告,宜遵之焉。 释曰:此言中元通括上下,一切都和勘当,饿鬼囚徒,并在今日。但今日中元道,摄上下二元,其功最重。故玄都献法,拔度先亡,所以不言天官、水官,唯称中元者,唯中元地官。地官处中,中是正色,故举中元,以摄上下。又万物至秋,皆悉成结,所以取其方金即熟。故以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以为供养。又一切饿鬼罪魂,今日皆蒙释放。 中元教戒之日,玄都大献之晨,常须建福修斋,行道讲经,供养三宝,拔度亡灵,既此一时,地狱囚徒,咸蒙福佑,遵则享祚,泄则祸臻。 释曰:但天尊奉大献之供,享福无极,轻泄大献之轻,则祸臻万劫。 太上道君、十方大圣、飞天神王、七千二百四十童子,闻是说已,一时欢喜,作礼而去。 释曰:上圣慈悲,常惟救度。至於宣扬妙法,光阐玄风,冀其至言,宁不欢喜。於是虔心踊跃,作礼而行。各适彼方,殷勤教化。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31玉京玄都大献经竟 #1案敦煌本与《道藏》本经文差异颇多。今仅校正其与文义有意者。非关文义之异不校。 #2案「万劫」以下至此数十字,原本作注文。核诸前后文义,当作经文为是。今改作经文。 #3兹:原作「慈」,据文义改。 #4禁系:敦煌本作「攻击」。 #5天尊以次而说偈言:敦煌本作「其因如此,今为卿等略说是」。 #6死受金锤打:敦煌本作「死魂受槌考」。 #7万劫不得出:敦煌本作「历劫难可出」。 #8并痴狂:敦煌本作「颠痴狂」。 #9后身:敦煌本作『后生』。 #10铁杖不去身:敦煌本作『痛切恒在身』。 #11欺诱顽益己:敦煌本作『欺诱益己取』。 #12『长』字原缺,据前后文例补。 #13死堕毒兽螫:敦煌本作『无变为小虫』。 #14饥渴饮火精:敦煌本作『饥则食火精』。 #15六畜形:敦煌本作『边夷身』。 #16后嗣:敦煌本作『后根』。 #17罪田:敦煌本作『罪因』,近是。 #18同:原作『周』,据敦煌本改。 #19敦煌本此段经文作:『当依玄都旧法,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三元之晨,地官校句,授选众戒,分别善恶。诸天仙圣,普诣灵华官中,简定劫数簿录及恶鬼囚徒』。此与《道藏》本颇不同。 #20敦煌本此段经文作『世间当以其日清浄室宅,夜则烧香燃灯,是时起愿,照曜诸天及九幽长夜八门之中。又学上圣灵真,作玄都大献於玉京山,法下界应采诸妙花果,尽世间所有众奇异甘弥上馔,幡幢宝盖,庄严供养,遥心丹到,献诸众圣及诸道士』。 #21敦煌本此段经文作:『於其日夜讲诵是经,谷(欲)为其家九玄七祖父母,一切眷属,广及他人,忏悔诸罪,发心殷勤,则囚徒饿鬼,当得解脱,与食俱饱,免於众苦,得还人中,随业受乐。自非如斯,难可拔赎』。 #22敦煌本无此段经文。 #23堂玉:据前后文义,当作『诞降』。 #24敦煌本无此段经文。 #25敦煌本无此段经文。 #26而说偈言:敦煌本作『而说颂曰』。 #27敦煌本无『先说今劫已,复告后劫愆』二句。 #28二云:据前后文义,当作『一云』。 #29案敦煌本『尔时』以下至卷末,经文较《道藏》本大为简化。仅作『尔时十方圣众齐得开悟,一时欢喜,稽首受命而退』。凡二十字。 #30释文:据前后文例,当作『释曰』。 #31『三元』,敦煌本尾题作『中元』,近是。
管理员
2023年5月21日 16:21
322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