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道人家)
三洞真经
洞真上清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四种)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
太上飞步五星经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宝箓
北斗九皇隐讳经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太上洞房内经注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上清七圣玄纪经
真诰
登真隐诀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上清握中诀
上清修行秘诀(拟)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紫文行事决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
上清修身要事经
上清修行经诀
上清仙府琼林经
太清真人络命诀
洞真金房度命绿字回年三华宝曜内真上经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上清大洞九宫朝修秘诀上道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经秘诀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上清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紫书箓传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青牙始生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上清诸真章颂
高上玉宸忧乐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
上清金章十二篇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
诸真歌颂
众仙赞颂灵章
上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明鉴要经
太上明鉴真经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含象鉴剑图
上清佩符文诀(五种)(青券诀、白券诀、绛券诀、黑券诀、黄券诀)
上清豁落七元符
上清高胜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太玄八景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道迹灵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上清三尊谱录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七域修真证品图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玉清上宫科太真文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
洞真太上仓元上箓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
洞真上清龙飞九道尺素隐诀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
大洞玉经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大洞金华玉经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洞真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内真经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玉经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
洞真太微金虎真符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上清八道秘言图
上清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曲素诀辞箓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元始耀光金虎凤文章宝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
洞玄灵宝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校对一次)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校对一次)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注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校对一次)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上品戒经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录简文威仪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四种)
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
云篆度人妙经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灵宝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芝草品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敦煌本)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包含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敦煌本)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敦煌本)
太上洞真贤门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
+
首页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 经名:上清太上八素真经。撰人不详,约出于东晋南朝。系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之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 《太上隐书八素真经》者,乃玄清玉皇之道也。上皇天帝以此书授太微天帝君、三元紫精道君、真阳元老君。此君受书,施行道成后,以付太上道君。太上道君以传金阙后圣李君,李君以付太虚真人、南岳赤君,使下授学道,宿有金名玉字,高阁刻名,当为真人者。太上之隐文,不传於地仙,地仙亦自不得获之矣。 太上曰:夫五星者,是日月之灵根,天胎之五藏也。是以天精结缠,以成五星,天地赖以综气,日月击之而明。若夫天气不育,则三合亏盈,地气不育,则万物枯滞,亏盈则天震地动。若夫列宿不守,则日月薄蚀,五星乱度,则二象失光。天地泰则五星映清,天精合则五星光明。星之灵道,太山上应,德神玉清,上照太虚,下朗万兆。兆有得失,则五度错逆,兆有和吉,则流行顺道,映洞祸福,毫缕毕彰,玄照纤末,幽存功过者也。五帝上言於星中真皇,真皇上奏於太上玉君,是以辰光转烛以示万生,傍行越位以告灾祥也。地建五岳之山,以象五行之星;人立五脏之神,以拟五行之用。三气回合,是以天地列备矣。星之为精,上通众精,下共光津,吐纳则三华漱泽万灵,傍达三六,中含养生,其事洞而微极,其器浩而长揽也。仙人唯知飞丹召霜,煎炼云朱水玉,解金九炉炎霄,勤苦极於营赡,司候足於劬劳,就有成者,不过升身上天,超跃玄洲耳。此故仙人而已,远可游於九宫之间矣,则未有得真人之门户也。吾今有一道,乃为上真之法,不但中真而已。子乃欲招致五星,与同辇驾三素以上腾,坐八景以游盼,登太帝之西墉,纵形太空,白日登晨乎。吾昔受之於玉皇,行之迄今,四十六万年而不休者,玩此道之奇妙,乐五星之接遇也。既得分形亿兆,生云育泽,上游玉清,下看太极矣,遂为太上之真人者,致五星之精也。隐秘妙术,藏之云阁,蕴抱灵诀,与之俱游者矣。子当下封万生,为十天之帝,玄名碧书,早刻琼阁,宜令初学真人,受此秘章,令子传付施行,必当得人。此书是上真之诀,不得传地仙之夫也。出传之始,皆当须玄应感悟,灵告其人,乃当清斋委约,誓盟三天,七百年中得三传,限尽藏之五岳,不复得出也。泄漏天文隐书,已告天帝,诛其三祖,又下三官,绝其身命,生被水火,死为下鬼矣。诸学真之人而受此书,皆有太帝目名西华宫,有琅简蕊书於紫宫,当为真人者,乃得此文也。乃是子未生之前五千岁,已有玄名定录,当遇此经也。子勿以始受此书,而谓非宿命之分矣。玉皇下盼游生,见有得此书者,即告太上,使遣飞灵玉童三十六人,侍此书之所在处也。又告太极遣南陵玉女三十二人,卫此五星真君、君夫人之名字也。又并使玉童、玉女,卫护有书之身。有书皆盛以别笈,开发省按,皆向书再拜,烧香左右。玉童、玉女司视功过,察人诚向,有违有善,径闻太上,不可不慎。 修行此道,五年之中,玉童、玉女见形,为子使役。行之十四年,道成,得与五星同舆,上诣玉清宫。 夫上真之道有七,太上之道有三,中真之道有六,下真之道有八。 上真之道有七,列篇目于左: 第一曰太上郁仪奔日文,第二曰太上结璘奔月章,第三曰太上八素奔辰隐书,第四曰太微帝君飞天纲上经,第五曰高上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第六曰金阙灵书紫文上经,第七曰黄老八道九真中经。 右上真之道,总而行之,为上清真人,给玉童、玉女各三千人,位为诸天帝之位。行则三色之节,从群神万真,前导凤歌,后从玄钧,白虎启路,飞龙翼辕。 太上之道有三,列篇目于左: 玉清隐书,神虎大符,金虎真符。 右太上之道,总而行之,为太上之道,给玉童、玉女各二千人,位为上真玉皇之君。行则五色神节,从千真群仙,前导天钧,后从鸾歌,三真侍辕,腾翥九天。 中真之道有六,列篇目于左:太丹隐书朝真上经玉帝神符,三天正法凤真之文九真升玄文,三元布经四真之章太上金策,方诸洞房玉字上经六甲灵飞,灵宝秘文三皇内文天文大字,青要紫书曲素诀辞三五顺行。 右中真之道,总而行之,则为上清中道真人,给玉童、玉女各一千人,位为上清左右卿相之师。行则紫毛之节,从万神千真,前吹凤呜,后奏天钧,玄龙启道,五帝验轩,飞行太空,遨戏丹霄。 下真之道有八,列篇目于左: 上清九化十变三九素语,丹景道精隐地八术,天关三图玄皇玉书,神州七变七转洞经,紫度中方石精玉马之母,绛录黄道玉目龙书众文,素奏中章五行秘符,五帝玉玄上元五书。 右下真之道,总而行之,则为上清下元真人,给玉童玉女五百人,位为上清左右大夫之官。行则五色之节,从众神玉女,前啸九凤,后吹八鸾,白虬启道,太极验轩,飞行倒景,遨游紫房。 上清上真、中道真人、下元真人,所应施修道经,各有篇目,分别为部第,令相随也。若总修一真之事者,当尽得一真之部书,兼而行之,则为上清真人。 若所得书不备具,或得上经,或得中篇,或得下文,虽专修行而阙其余者,但可飞仙而已。远诣太极,下游五岳,自不得为上清三真也。子当勤心天地,启告神玄,远游名山,祝愿千灵,寻求宝文,令道德备焉。既修行一部,上登上清,所给玉童、玉女,便有千数百矣。若偏得一书,而不都具,则玉童、玉女,故自依所受书限,而给卫之耳。 唯修《太上郁仪奔日文》、《结璘奔月章》、《八素奔辰隐书》,便登上清为下元真人,以不尽修上真之事故也。过其余者,皆应兼修,兼修道成,乃升上清。 若都总修三真之道经,闻见玉清之隐书,佩神虎之大符,便上为玉皇之君太上之真,给玉童、玉女三万人,遨游高上之阙,出入玉清之宫,於是天帝太微君,来受事於玉皇焉。 《玉清隐书》有四卷,乃高上玉皇昔受之於玉玄太皇道君禁书也。玉皇君所宝妙者也,以付太极四真人,使掌秘藏之,五千年内听三授,授於上清之玉真人也。若一千年中过三人,亦听之也。授限讫,不得复传。世俗之中,千万之人,时有一人当为天真所授,以得此书者,太上玄台已有玉名,当为上真故也。有书者在家给玉童三百人,玉女三百人,旦夕当致众真仙神、名山之灵,诣其寝房,论道讲德矣。此谓有书者在家处俗,未去学道时也。山寻真,研味灵文,则威制六天,役使山神,五岳来朝,玉童玉女形见,侍真烧香。 《太上神虎符》,太上虚皇道君以授於太上也。太上道君以付三天真皇,使授诸真人及天帝众官也。此符有真名於上清者,皆受佩之也。但有此符而无《玉清隐书》者,皆不得为上清之真,但太极之上真耳。 《太微天帝金虎符》,太上玉真保皇道君以授於太上太微天帝君也。天帝有三十六,其太微天帝最尊贵,诸天帝皆诣受事矣。受此符皆威制万神,使役千灵,龙虎卫从,得乘三素之云,上升太极上清,拜为左公。 《玉清隐书》玄远绝邈,下真及飞仙之徒,便当息心於无穷之冀耳。《神虎符》、《金虎符》,飞仙辈勤求不已,或有得理矣。自无玄名灵箓,复求不与此文相遇者,比肩也、况玉清之道乎。 太上曰:昔谓太清不可登,而况於太极乎。乃谓上清不可闻,而况於玉清乎。明真中有高卑,玄中有阶次也。过此以前,非所复议。 玉清宫之下真人,乃上清宫之上真人。太极宫之上真人,乃上清宫之下真人。太清宫之上真人,乃太极宫之下真人。从此以下,次得九宫之飞仙也。 《玉清隐书》当传之时,太极四真人各奉执一卷,以上呈上皇、高上、玉皇、玉玄四道君,探按金格玉名,当为上真玉君者,然后乃出传之耳。有此者立致众真仙人,来诣其房寝,若修至道,太上不复试其情状也。是宿有金格玉名,必当为上真故也。《玉清隐书》,道妙於《郁仪文》矣。 有《太上郁仪奔日文》、《结璘奔月章》、《八素奔辰经》,修行其法,太极真人不复下试。 有《大洞真经》者,修行其法,七祖、父母皆离脱鬼名,原贷三官考谪,度录仙府,解释艰罗,使诣朱火丹陵宫,受学仙道。仙道成,使翼佐五帝,为九宫之仙也。谓其人备《大洞真经》者也。此书依四极定法,偏为其七祖获仙,不同於他经矣,甚不可不修行也。若既修之而被试,不过或偏行一道,或中路而息者,自救不暇,亦不能为其七世致仙也。夫鬼可以学仙,如人可以学道,七世立德,故庆流子孙,令致神仙也。一身修道,备明洞经者,则祚及七祖,故当反此胎形,以为仙官耳。中央黄老君以此洞经之妙,而为七世获福,尤深秘之,与《郁仪文》同笈。上清众真亦贵此道,以其功加於七祖,德升於上世故也。 后圣李君奉受《八素真经奔辰隐书》,施行其法,乃致太微天帝下迎,五星同舆,乘华三素,上登玉清,受书为上清金阙帝君。 登飞木星之道:岁星圆镜木精,玄朗东阳之陔,星中有九门,门中出九锋芒,锋芒光垂九百万丈,一门辄有一青帝,备门奉卫於中央青皇真君也。中央有始阳上真青皇道君,讳澄澜,字清凝;夫人讳宝容,字飞云,治在木星之内,镇守九门,运青光流锋,以照上下之真。欲飞登之法,常思见岁星,当'正心视星,以右手拊心而礼之,左手掩两目,乃九闭气,又叩齿二十七通,咽液九过,使目闭於手下,心呼岁星中真皇之君、君夫人名讳字三过,毕曰:愿得与始阳青皇真君、君夫人,共乘八景碧舆,上登太上宫。言毕,乃临闭目於手下,向星微祝曰: 天地交和,精流东方,仰望九门,飞霞散锋,始阳碧台,中有青皇,青牙垂晖,映照九方,郁察夫人,字曰飞云,齐服灵锦,龙帔虎裙,腰带凤符,首巾华冠,出无入虚,遨游太元,前策青帝,后从千神,来见迎接,得为飞真,上登玉清,高上之房。祝毕,去手,临目对星,服星之光二十七吞,存视星九芒,使尽来入喉中也。都毕,又叩齿三通。 常行之十四年,木星中青皇大君,奏闻高上玉清宫,刻太微蕊简,定名玉书,位为上清上飞真人。 木星有九门,门内有九青帝,其一帝辄备一门,以奉承於中央青皇上真大君也。青皇者,东方之上真,始精之尊神也,出入玉清,与高上为友也。其门内青帝,或号青灵之公,或号青神,或号青精,或号青帝之君,并受事於中央青皇也。行八素之秘道,则致青皇来降。已行五灵之外法者,则致青神来授书。是故道有深浅,致有尊卑。 天无星之时,天阴之夕,可於寝室中向东存修而祝也。天道微妙,玄纲毫分,不必对星而行之也。有星时可出庭中,坐立适意。所谓上真之道,登东辰之法,不传地仙辈也。 飞登火星之道:火星玄镜丹精,映观南轩,星有三门,门中出三锋芒,光垂三百万文,一门内辄有一赤帝,凡三赤帝,备门奉卫於南真上皇真君。星中央有丹火朱阳赤皇上道真君,讳维渟,字散融;夫人讳华瓶,字玄罗,治在火星内,镇守三门,运赤光飞云,以朗天下之真人也。欲飞登之法,思见荧惑星,正心视星,以左手拊心而礼之,右手掩口,乃三闭气,又叩齿二十七通,咽液九过,临闭两目,心呼荧惑真皇君、荧惑夫人讳字三过,毕曰:愿得与丹火赤皇君、君夫人,共乘八景丹舆,上登玉清宫。毕,乃向星微祝曰: 玄象流映,丹光南冥,仰望三门,朱云绛城,中有丹皇,名曰维渟,夫人内照,是为华瓶,齐服云霜,凤华龙铃,腰带虎书,首巾飞青,出元入玄,翱翔五城,首导赤帝,后从六丁,来见招延,得真之名,上登玄虚,金书玉清。祝毕,去手勿复掩口,故临目视星,服星之光二十七吞,存令星三芒尽来入喉中。都毕,又叩齿三通。 常行之十四年,荧惑星中赤皇上真道君,奏闻三元玄上宫,刻玄圃琼简,定名金书,位为上清上飞真人。 荧惑星有三门,门内有三赤帝,其一帝辄备一门,以奉属於中央赤皇君也。赤皇者,南方之上真,丹宫之贵神,出入玉清,与三元上皇为友也。其星中赤帝君者,或号赤灵之公,或号赤神,或号赤精,或号赤帝,并受事於中央赤皇上真大君。子行八素之隐书,则致赤皇来降。已行五灵之外法,则致赤神来授书。是以道有隐外,文有秘显,尔乃招真有尊卑之差,求神有上下之序。 若无星之时,天阴之夕,可於寝室南向存之。有星可出中庭,坐立任意。此所谓奔南辰之法,不传地仙,传之犯泄漏之罪。 地仙自复有八素经,论服王气吐纳之道也。又有九素经,论召鬼使精行厨检魂魄之事,正陆行名山长生不死而已。八素经后有天钧上曲阳歌九章,九素经后有凤吹龙啸阴歌八章,此是地仙之秘书也。今所谓太上奔辰八素,行上清之道,非地仙之八素也。地仙之啸歌,以待上清之行游耳。 飞登金星之道:太白星圆镜金精,焕耀西辰,太白星中有七门,门中有七锋芒,锋芒光垂七百万丈,一门内各有一白帝,凡有七白帝,备门奉卫於西真上皇道君。星中央有大素少阳白皇上真道君,讳寥凌,字振寻;夫人讳飙英,字灵恩,治在金星之内,镇守七门,运白光飞精,以映上元真人。欲飞登之法,思见太白星,当正心视星,以右手拊心而礼之,左手掩两鼻孔,乃七闭气,又叩齿二十七通,咽液九过,临闭两目,心存太白真皇君、君夫人讳字三过。毕曰:愿得与大素少阳君、君夫人,共乘八景素辇,上登玉清宫。毕,又向星微祝曰: 七气艳飞,光照西方,仰望七门,灵阙激锋,素晖烛映,德标金宗,中有少阳,号曰白皇,夫人灵恩,治在玉房,齐服皓锦,流铃虎章,首巾扶晨,腰佩金铛,出空入虚,游步玉刚,前导白帝,后从六庚,来下见迎,北登墉宫,名书上清,得为真公。咒毕,去手勿复掩鼻,故临两目视星,服星之光芒二十七吞,存令七芒尽来入喉中。都毕,乃又叩齿三通。 常行之十四年,太白星中少阳白真上皇君,奏闻太帝玉皇宫,刻上清金阁,定名玉简,位为上清左真公,以综太极。 太白星有七门,门内有七白帝,其一帝辄备一门,以奉属於中央白皇道君也。白皇者,西方之上真,太素之尊皇,出入玄清,与皇初道君为友也。其门内白帝君,或号白灵之公,或号白神,或号白精,或号白帝之君,并受事於中央白皇上真大君也。行八素之秘妙,则致白皇来降。已行五灵之外道,则致白神来授书。尊卑玄盻,故道有渊阶矣。 若无星之时,天阴之夕,可於寝室中西向存之。有星可出庭中,坐立任意。若静斋道士,亦可通於室中存五星之真方面,而并修之也。皆上真之道,奔西辰之法,不传地仙。 一夕服五星,令常周遍,春服星光以东方为始,夏服星光以南方为始,随王月以王星为先,口诀也。么星行不必在方面,亦一随星所在,一向而修行口诀也。 行事时,不欲令人见其所为,当隐僻而为之也。此是太上之隐道,所谓隐书者也。隐而复隐,犹恐鬼神窃看其篇题,何可令世之臭取轻传授者,闻此标迹者乎。不可以盲瞽愚人,云无所知,而令见其首题,其人身中亦有七神,见之亦为泄漏,不可不深慎也。修隐书之道,而发泄隐书之名目者,既当受考三官,又适足以作祸也。每欲省按,皆先屏左右人,及鸡犬之生物,烧香再拜,乃视之也。 飞登水星之道:辰星圆镜水精,洞映北冥,辰星中有五门,门中出五锋芒,锋芒光垂五百万丈,一门各有一黑帝,凡五黑帝,并备门奉卫於北真上皇。星中央有太玄阴元黑皇道君,讳启喧,字精淳;夫人讳玄华,字龙娥,治在水星之内,镜守五门之中,运玄光流明之气,以朗耀北元之庭当为真人者。欲飞登之法,思见水星,正心视星,以两手拊心。拊心毕。举两手以掩两耳,乃五闭气,又叩齿二十七通,咽液九过,临闭两目,心呼辰星真皇君、君夫人名字三过。毕曰:愿得与君、君夫人,共乘八景苍舆,上登上清上元宫。毕,又向星微祝曰: 五气玄飞,光流北方、仰望五门,苍阙郁繁,激芒达观,灵映景云,中有黑皇,厥字精源,龙娥纷蔼,俱理玄关, 齐服苍帔,紫锦绯裙,腰佩虎符,首巾莲冠,出凌九虚,入响玉津,前导黑帝,后从六壬,来下见迎,上登紫房,名书太上,得为玉真。祝毕,去手勿复掩耳,故临目视星,服星之光芒二十七过,存令五芒尽来入喉中。都毕,又三叩齿。 常行之十四年,辰星中太玄上皇真君,奏闻高上宫,刻琳房玉札,定玉清紫文,位为上清真公。 辰星有五门,门内有五黑帝,其一帝辄备一门,以奉属於中央玄皇君也。玄皇者,北方之上真,太玄之尊君,出入上虚,与紫精道君为友也。其备门黑帝,或号为黑灵之公,或号黑神,或号黑精一或号黑帝君、并受事於中央太玄黑真上皇君。行八素之隐道,则致北皇来降。已行五灵之外法,则致黑帝君来授书。尊卑差序,故道有隐显焉。 若天阴夕,及无星见之时,可於室中寝处常修之。此高上之秘道,奔登北辰之法也,非地仙陆行所得闻者也么 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并各有官僚,公卿、大夫、侯伯,置署如一,更相管统,奉属於上。宫阙次第,类相似,但道有尊贵,德业有升降。 飞登土星之道:镇星圆镜土精,镇瘾黄道,镇星中有四门,门中有四锋芒,锋芒光垂四百万丈,一门各有一黄帝,凡四黄帝,备门奉卫於镇元黄真君也。星中央有中黄真皇道君,讳藏睦,字耽延;夫人讳空瑶,字非贤,治在镇星之内,镇鉴四门,运黄裳流气,朗映中元,照盼学真者。欲飞登之法,思见镇星,正心视星,以两手拊心。村心毕,举左手以掩洞房上,乃四闭气,又叩齿二十七通,咽液九过,临闭两目,心呼镇星真君、君夫人讳字三过。毕曰:愿得与中央太皇道君、君夫人,共乘八景金舆,上登上清宫。毕,又向星微祝曰: 四气徘徊,合注中元,仰望九极,傍观四门,黄台紫房,乘锋散芒,灵光郁散,天华落瓫,中有黄皇,厥字耽延,夫人潜德,是为非贤,理和命气,导玄灌元,齐服黄云,龙锦虎裙,腰佩金符,首巾紫冠,出凌玄空,展光金门,前导黄帝,六己卫轩,来下见迎,上登天阙,金书太上,琅简刻名,飞行太空,得为玉卿。祝毕,去手勿复掩洞房上,故临两目,服星之光二十七遍,存令四芒尽来入喉中。都毕,又三叩齿。 常行之十四年,镇星中黄上真皇君,奏闻太上宫,刻霄台碧简,定九玄丹文,位为上清真公,下友四极上真人。 镇星中有四门,门内有四黄帝,其一帝辄备一门,以奉属於中央黄真皇君也。中央黄真上皇者,中极之高尊,出入太微,与皇初道君为友也。其黄帝守门,或号曰黄灵之公,或号黄神,或号黄精,或号黄帝君,并受事於中黄上真之君也。行八素之秘道,则致黄真道君来迎。已行五灵之外法,则致黄帝来授书矣。 天阴无星之时,皆於寝室施行,同存五方也。真人云:在室内存星,亦不异於见星也。勿谓不见星,而当废之也。此太上之隐道,登辰之秘法矣。 吞服星光芒时,当悉存星真上皇、皇夫人,乘光中来下,入口咽之,临目仿髴如有其形也。此李君口诀。 恒修太上隐法,招存五星之上皇者,五年之中,仿髴形见。七年都见,与之周行。十四年,五皇一合来下,共乘玄华之舆,三素紫云,前导五帝,后从万真,五皇携之共载,白日登辰,上朝玉清,授书为上清上真人。 太上隐书五皇上真五通之日,太上秘此日,不以告九宫中仙人、真人。唯有太玄玉书,金阁刻名者,当其遇逢,乃知其日耳。夫五通者,天精开畅,上真吉会,群灵万仙相庆之日也。正月六日日中、二月一日哺时、三月七日夜半、四月九日食时、五月十五日夜半、六月三日中时、七月七日夜半、八月四日中时、九月二十日平旦、十月一日平旦、十一月六日夜半、十二月十二日夜半,此十二月,五星中上皇太真道君,俱登上清、玉清,见九玄太上道君。又千真、三十六天帝,下逮太清飞仙以上,并庆会太极上宫。又论世上求真之勤懈,纪书学真者之主名,当刻之金阁,定书蕊简文,论求真者七祖之功过,罪谪之深浅,校罪多少使真有数品。若七世无罪,身又精勤,皆当书以蕊简,刻以琼文,位为上清左真公。若七世多罪,身虽精勤,故为下真耳。若先世积罪,己又多罪虽末精勤,乃成下仙也。罪之先着,非功所消,过之深重,非勤可除。夫五通者,消罪除过之吉会,子知其日,则有冀也。盖五真上朝,是为五通,通达远听,毫末皆照也。子乃欲以其日,请乞七祖之罪咎,己身之宿过乎。吾当旨告三官,乞除刑谪,径告天帝,削除罪录,原其徒役,散其厄书,使汝七祖纵任,优游自乐,子既得真,上世获福,当可乎。今使汝一身启颡,而庆及於七考,乃要道也。若汝妄泄及此日为五通日者,方更增罪四等,虽谢过千万,无益於为有也。真人闭口而自书,执之於空地,犹恐百虫滥眄其文,犯泄露之禁,可不深慎,可不深慎。 李君曰:至其日,入静室密处烧香,北向五再拜,心呼五星上真皇君、君夫人名字三过,毕,叩齿五通,毕,解巾长跪,谨启五星、日月上皇高真道君、道君夫人,玉清太上上清上皇上帝、大道圣君几前。因自陈七祖、父母以下,下及一身千罪万过,上世以来,乞得解脱,三官告下天帝,使罪名离释,削除黑简。乞愿得与五星之真,俱奔华晨,上登上清,交行玉门。当忆所犯之过根,具列罪状之多少,任意自陈,辞诚若至,唯使殚尽。 此日谢过,径闻太上,是太上之吉会,天仙之庆上皇日也。群真上帝,以此日并献龙衣凤帔、虎带飞裳於上皇,是为宝重其日,解脱刑名也。不知此五通日者,不得从解罪之例也。夫学真者,当恒行之,又当隐忌其日,勿令有知者。后圣李君曰:当以其日思存吉事,心愿飞仙,勿有百忧,使精魂悲惨,立德惠施,赈救穷匮,行功布恩,勿行威罚,此太上之吉日也。太上以其日,遣玉童、玉女,密察学道者之,诚。子未言之意,意有善恶之心,皆已知,当刺闻於上皇。当其日也,清斋为善,要言矣。 后圣李君具受玄教,施行道成,时乘八景之舆,上登上清宫,受书为金阙帝君。临去之日,及手书五星中皇上真道君、君夫人讳字,及太上五通吉日,以白玉为简,丹玉书之一通,封以云蕊之函,印以三光之章,以付西岳华阴山素石笥之内,又刻题笥上?其文曰:天地之宝珍,名山之绝藏。 又书一通,以青玉为简,黄玉书之,封以凤玉之函,印以朝真之章,以付东岳泰山青石笥之内,又刻题笥上,其文曰:十天之奥章,上灵之幽窟。 又书一通,以玄玉为简,碧玉书之,封以琼刚之函,印以太玄之章,以付南岳衡山黄石笥之内,又刻题笋上,其文曰:八玄之高宝,上真之灵囿。 又书一通,以黄金为简,青玉书之,封以朱琳之函,印以高皇之章,以付北岳恒山白石笥之内,又刻题笥上,其文曰:七灵之上道,太真之殊宫。 又书一通,以碧玉为简,黄金书之,封以文琅之函,印以中黄之章,以付中岳嵩高山玄石笥之内,又刻题笥上,其文曰:九天之别藏,五岳之府渊。 又书一通,各付五岳,使五岳君领守之焉。须壬辰吉会,圣君来下,当命召五岳,出此笥书,以付上相四辅,使教上真之才也。 又书一通,以白素之纹,八色之彩,笔自而书之。差次祝说为致真之法,吐纳进退求登五辰之道,分书五通,使解罪咎之日,题之曰:八素真经太上之隐书也。以付太虚真人南岳赤君,使下授学道,宿有真金玉字,刻在金阁,当为真人者,不得越传於地仙也。 有得太上八素隐书者,皆玄录着於紫宫,玉名刊于上清,当受命为真人,故得之也。俗世之人,千万之中误有一人为天神所授,以得此经,或得而不行者,皆因缘传驿为上真之使耳。子无疑焉,虽受而不行,故当为尸解之仙,但当不得作飞仙真人耳。尸解之后,自复渐令涉高妙之涂,悟其迷网之心也。但用年岁,是为小久而反真超迹矣。子其勖哉,子其隐哉。 太虚真人受教而下告曰:此太上之灵文,登晨之妙道也。七百年听三传。上宰王君曰:百年之内,有二人可授,及得真灵之感应者,亦授之,要在七百年内,唯听三传而已。皆清斋七日,乃付此经,受者亦然。又当敌盟告誓,以启其心。其受行五星致上真之道者,脆有经之师,白绢四十尺,银环二双。受修五通之事者,脆有经之师,青布三十二尺,为终身切血不泄之约,不漏之信。於是三官径奏天帝,天帝上请玉女,给受书者;径奏上清,上清上请玉童,给侍八素之灵文也。各三十二人,并司有书者之过,记有书者之功,勤纤芥毫厘,辄刺上宫。其非人而授,限过而出,露言隐书,宣泄吉日,不奉盟誓,不信秘言,皆犯《四极明科》泄闭之罪,三祖、父母,获考三官,身为下鬼,挞蒙山之石,副诸五岳,汲冥海之水,灌诸四渎,身无仙冀,而七考地狱。子於传授之际,修行之时,深当精慎,每为宝秘。太上告李君殷勤者,恐其失道故也。又此经上有五皇上真道君、君夫人之讳字,及五通之日,不宜令含生者知之,增为秘隐之烦重也。 后圣李君曰:子处俗在家,未修至道者,恐世上百邪、千妖百魔犯子神炁者,但以夜半时,向五方先闭气五过,各阴祝吾刻五岳石笥上文三过,从西岳白玉为简,余四岳又以书一通,始不得及白素之篇也,祝之三过。三过祝毕,叩齿三十六下,除百邪,拘三魂,制七魄也。此之祝说,非外舍之道经云云,此语无章句也,百邪、三魂、七魄亦不畏此矣。夫道之妙秘,真玄绝众,外题犹能制百邪,检魂魄,况其石笥中所宝上者乎。百鬼万精,千邪众妖,皆行走名山,为诸灵驱使,皆见一五岳李君石笥上刻题之文,但为不知笥内是何道之经文耳。道士宜恒祝此刻文,诸鬼辈谓人当修笋内之经,故致畏惧,而不敢近也。 ### 太虚真人口诀 太虚真人曰:先师见教,以五通日,日出三四丈许,正立,以心对日,存三魂神与日光俱入心中,良久,闭气三息,咽液三过,微祝曰: 太阳散辉,垂光紫青,来入我魂,照我五形,却鬼试心,使心平正,内彻九气,外通胎命,飞仙上清,玉箓已定。祝毕,以手拭目二七,叩齿二七,都毕。此法使人三魂凝明,丹心方正,万邪藏术,心试不行,真要道也,子当常行之。诸以五通日,向日趣令嚏,若不得嚏,以软物向日引导鼻中,亦即嚏也,嚏即祝曰: 天光来进,六胎上通,三魂守神,七魄不亡,承日呜嚏,与日同光,飞仙上清,位为真公。祝毕,拭目二十七。是内精上交日光,三魂发明於内,使人心开神解,百精流转於内府也。若非五通日,可不须尔也。 又春乙卯日、夏丙午日、秋庚申日、冬壬子日,冥卧时,先捣朱砂、雄黄、雌黄三物,分等细捣之,以绵裹之,使如枣大。临卧时,以塞两耳中,此消三尸、炼七魄之道,秘法也。勿令有知者矣。明日日中时,以东流水洗浴,毕,更饰床席,易着衣服浣故者,更着履而洗澡之,却又洒扫於所寝床下,通令所住一室盛洁也。更安枕,卧向上,闭气握固,良久,而微祝曰: 天道有常,改易故新,上帝吉日,沐浴为真,三气消尸,朱黄安魂,宝炼七魄,与我相亲。祝毕。此道是消炼尸秽之上法,改易新形之要诀也。四时唯各取一日为之耳。受经布耄每令精上玉童、玉女,皆察看取与处所,审心诀之根,尽与不尽也。子当识此处意旨矣。受(贝危)者慎无私散,以营饥寒。犯之者身没三官,为下浊之鬼,三官又当以此之罪,加咎於三祖。此太上之盟誓,裂血之宝约矣。身入名山,当仙之日,皆当投之川林岫室之间,或赈散山栖之夫矣。若殁经太阴者,临去若无灵告感应,使有所付,皆当抱以自随。受书亦然,其时玄中亦必致梦想之验,上真玉童照以形言之信,自当处分,审其所宜矣。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 (王卡点校)
管理员
2023年5月9日 17:13
321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